好吧,张弘斌算是反应过来了,这不是要远洋贸易,这是要远洋出去当海盗来着……
不过,张弘斌表示这样也不错!
倒是难为了造船厂,就算用的材料都只需要拼装就好,但单子多了这造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工的。
无奈之下,国会有向缅甸行省的省长肖遥发去了信函,要求在另外两个合适的地方修建码头和造船厂,争取完成那些大商人们的订单。肖遥接到这份信函之后,郁闷了一下,还是很快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之中。
多少也忙坏了张弘斌,在超市里面弄出那么多的原材料,还要一个个区分开来,还要确保隐秘,这事情闹的……
大明那边的宝船似乎已经开始下海,张弘斌也没想到大明居然依然保留着宝船的建造图纸,若是可以弄过来再改良一下,只怕威力和性能稳胜战列舰。内卫已经派人过去想办法弄出来了,也不知道锦衣卫那边到底好不好对付。
按照张弘斌手头的情报显示,黎落这厮对共和国的一些不伤及大明根本的事情,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讨好共和国。故而像宝船图纸这样的东西,或许还是有机会可以弄得个出来的。
只是大明造出了宝船,还在摸索着如何出海,至少他们还没有远洋航行的知识,而且精通这方面知识的郑芝龙如今是在为南直隶服务,所以远洋还是前路漫漫,此刻的大明海军,只能在近海航行,稽查走私行为,确保关税的稳定收入。不过用宝船来缉私,的确是太奢侈了一些,都直接到达lang费的境界了。
在材料运送到各地船厂,由新旧工人开始组装起来的这段时间里。
满清又送来了一批日本奴隶,显然这段时间他们在日本的那批部队,又打了一个胜仗,就不知道打到哪里。要想办法弄到一些相关的情报才行,好歹也要从郑芝龙那里想想办法,否则这种抓瞎的感觉让人很不爽。
和上次一样,不少都是日本的达官贵人和高级武士,不过此刻他们都不过是最低级的俘虏和奴隶而已。他们中间没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毕竟已经经过满清筛选过一次才运过来的,只能算是纯劳动力的角色。
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年轻貌美的女奴隶多了不少,而且居然还有不少都还是原装的。
按照索尼的说法,这是共和国一些商人订购的,本着有求必应的合作贸易原则,满清自然帮忙照顾一下这些商人。把这些年轻,长得还可以而且还是原装货的小女孩们,以超过三倍于男奴隶的价格,出售给那些商人们。
索尼甚至还问张弘斌,要不要买一些,可以半价哦!
我买你大。爷!张弘斌想想家里那三个宗茂的嫡孙女,就已经觉得头痛了。
同时也开始警惕起来,那些商人似乎太富有了,已经开始学会了享受。按说这本来就很正常,但若是因此被别人抓住弱点,慢慢搞渗透那就麻烦了。这部分情况,内卫必须要跟进狠抓才行。
其实张弘斌也是作茧自缚,他太看重华夏人了,只希望每个华夏人都是人上人,人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越于任何蛮夷的社会地位。大概是上行下效的关系,很多官员不喜欢看到那些卖身为奴的存在,毕竟到处都有工作到处可以养活自己,何苦自甘堕落?
到了如今,整个共和国已经没有了人市,而且大世家也自觉把下人的死契改为了活契,相当于是下人给他们打长工。不同的是子孙后代不必依然属于雇主了。
人,总是喜欢高高在上,既然华夏的百姓不行,那买几个倭国奴隶回去总可以吧?
张弘斌也没有表示不可以,于是自然就流行了起来。
满清的人总算是走了,然后又有另外一件事情接踵而来,那便是第二次外出航行的舰队又回来了。
带回了一大批的染血战利品,一大堆的俘虏,还有一份申请增加两艘蒸汽船,申请扩兵的文书。
幸福来得太突然,张弘斌表示真的很难接受……最让人郁闷的是,明明自己的船队可以横扫四大洋,奈何没人可以移民到那里大唱征服……
第73章 别小看大海
最近这段时间,整个华夏共和国,似乎进入了一种航海热的环境。
或许是看到了海船在一船船的往岸上拉黄金、香料和各种有价值的土特产,刺激了那些没有参与进来的人。再加上共和国提供的两种船型,载重量大而且航行起来也相对平稳。最重要的是,航速还是蛮快的,武器也非常先进。
种种因素,使得一支二十艘船组成的舰队,几乎可以在东南亚海域横行。再加上国家的舰队也在这里到处游荡着,所以那些商人自然认为:既然没什么风险,又能够赚大钱,那为什么不参与进来?
仅一个月的时间,国会就接到了三十多起合计五百艘船的制造申请。当然也不是白要,完全按照国会规定的银子来给钱,一个人不够的话可以十几甚至几十个人凑钱来购买。
航海直接升级成为了当下的一种热门投资,而且收益非常大,比银行利息还大。
但国会自然不会允许那么多海船的制造,别的不说,张弘斌的超市购买上限就不允许他一口气买那么多船。再说,一个健全的国家经济,不应该把精力都投入到航海这方面,必须要全面发展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