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后毛熊快速调整,很快在1944年单次战役可投入100万以上兵力、数千辆坦克。
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战术。
以“宽正面突破+纵深穿插”战术快速推进,平均每月推进200公里,让德军完全无法抵挡。
在1945年柏林战役中,毛熊红军投入250万人、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
仅用16天就攻克日耳曼首都。
此时的红军战斗力已达到二战陆军的“巅峰水平”。
具备“战略级攻坚+大纵深合围”的绝对能力。
此战术素养是“指挥艺术、兵种协同、战场应变”的体现。
可以说,这是红军对二战战术最核心的贡献。
其本质是“以装甲部队为突击核心,突破敌军防线后向纵深穿插,分割合围敌军主力”。
区别于德军“闪电战”侧重“快速奇袭”。
毛熊的“大纵深”更强调“规模与持久”。
以炮兵喀秋莎火箭炮群进行30分钟以上的火力覆盖,摧毁德军前沿工事。
同时,步兵在坦克支援下突破第一道防线,为装甲部队打开“突破口”。
将“坦克集团军”投入突破口,避开德军坚固据点,向其后方的补给线、指挥中心穿插。
并且,装甲部队与后续步兵协同,形成“环形包围圈”。
再以优势兵力逐步压缩包围圈,消灭被围敌军。
毛熊将炮兵视为“战场主角”,发展出“炮兵群集中使用”战术。
在突破阶段,将数千门火炮分为“压制炮兵群”、“反坦克炮兵群”、“伴随炮兵群”,实现“火力全覆盖”。
这一战术在柏林战役中发挥到极致。单日发射炮弹123万发。
可以说,毛熊红军在二战中证明“大规模陆军”并非“落后的人海战术”。
而是“规模、技术、战术的协同产物”。
其核心在于“数量优势”需与“技术优势”结合t-34坦克的量产+大纵深战术的应用。
这种“大规模现代化陆军”的建设模式,深刻影响了战后各国的陆军发展。
这也包括麦克阿瑟。
从某个方面来说,麦克阿瑟一手策划,引以为傲的仁川登陆也是借鉴了毛熊的大兵团作战。
同时,毛熊向全世界展示的,不仅是“强大的军事力量”。
更是“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通过集体意志和资源整合,将危机转化为胜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