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的书读了又有何用?该烧的不是粮食,而是四书五经!”
“大明朝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啊!”
刘大夏宽慰常风:“普天下总有些良心未泯的官员、读书人。也不能一概而论。”
就在此时,钱宁火急火燎的跑了进来:“常爷,莱州知府黄伯仁进阳谷县了!”
常风问:“他是来给他弟弟黄仲仁收尸的嘛?把尸体还他吧。我始终跟他有几分交情。”
钱宁却道:“常爷,黄伯仁是来送粮的!运粮的车队足足排出去两里地!他还运来了上百车海盐!”
常风惊讶:“走。咱们去城门口迎接!”
众人来到了城门口。
常风见到了身体肥胖臃肿,气喘吁吁的黄伯仁。
黄伯仁没穿官服,而是穿着一身布衣。
常风握住了黄伯仁的手:“黄兄!”
黄伯仁道:“上差,这回莱州府运来了官粮七万石、官盐三千石,赈济鲁西灾民。”
“另外我跟金矿监管太监高凤高公公商量了下。上个月莱州焦家、金城两座金矿产金六百两,暂时不上交朝廷。一并带来赈济灾民。”
莱州是鱼米之乡,还有渔盐之利,盛产黄金,是山东有名的富府。
黄伯仁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洁,将莱州府经营得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莱州府粮满仓,盐满囤。有能力救济鲁西灾区。
但山东巡抚聂诚严令鲁东各府不得调粮到鲁西。聂巡抚是黄伯仁的顶头上司。黄伯仁这么干是要丢乌纱的。
大明金矿监管极为严格。挪用金矿产金,黄伯仁跟太监高凤都要掉脑袋。
为了赈济嗷嗷待哺的灾民,大胖子黄伯仁豁出去了!
黄伯仁天生胆子小,当初见到锦衣卫直接吓出胸痹之症。
但这回为了百姓,他生出了吞天之胆!
刘大夏感慨:“黄知府,你这是在拿自己的命换灾民的活路啊!”
黄伯仁的回答振聋发聩:“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乃为官之人的本分。即便被斩首、凌迟又有何憾?”
常风感慨:“如果大明的官员、读书人都似黄兄一般的胸襟,天下何愁不安定!又怎会生出易子而食的惨剧?”
一旁的钱宁有些愧疚:“黄知府。我杀了您二弟。。。。。。”
黄伯仁一摆手:“此事不要提了!这是他咎由自取。我没他这样的弟弟!”
“我听说山东巡抚、三司联名参劾锦衣卫滥杀。这封信可以替你们洗脱罪名。”
说完黄伯仁拿出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他弟弟黄仲仁写给他的。
信的内容是,当弟弟的嘲笑哥哥迂腐。守着莱州那个富庶之地过苦日子。
黄仲仁颇为得意的向哥哥传授生财之道。
税捐分为朝廷正税和地方杂捐。类似于后世的国税和地税。
黄仲仁说,自己在阳谷县开了斗船捐、栗行捐、出县捐、山货捐、兴学捐、皮货捐、药捐、戏捐、宰牲捐、榨油捐、炭秤捐、粪捐、尿捐。。。。。。整整三十八钟杂捐。赚的盆满钵满。
他让兄长学学他,在莱州知府任上捞他个几万两雪花银。
常风接过信,大体看了看。
黄伯仁道:“把那畜生写给我的信交给朝廷,便能证明他该杀!可以为锦衣卫洗脱滥杀地方官的罪名。”
名震京华的常屠,此刻感动的流出了眼泪。
大义灭亲,清廉自守,为救百姓不惜性命。这样的官要是多几个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