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亩地现产,每月可出三千斤灵泉米。”我说,“明年扩地后翻倍。现在已有配送车队,可覆盖周边五镇。”
他看向李商人:“你说她可靠?”
“我拿信誉担保。”李商人说,“而且——她背后不止一家农户,是一整套记账、生产、运输的规矩在撑着。”
吴掌柜终于点头:“那先订三个月。每月六百斤米,配上等干菇、蜜枣各五十斤,走府门验收。”
我取出纸笔,请他写下具体要求。百味斋的东家也跟着谈了供货标准,提出要定期查看田间情况。
“欢迎来查。”我说,“我们田头有记录板,每天浇水、施肥、收割都写着。”
两人交换眼神,似乎满意。
我把他们的名帖也收下,单独放在一个小匣里。
人群仍在流动,不断有人驻足看礼盒。有个年轻妇人拿起一份日志本翻看,问能不能带回家给孩子学着记家务账。
“可以借阅。”我说,“我们还准备了简化版的手册,明天开始免费发。”
她高兴地登记了名字。
顾柏舟低声提醒:“蜡刀快钝了,得磨一下。”
我去箱子里找磨石,发现只剩一块。正想着要不要临时换工具,李商人递来一把新的:“刚找人借的,专用于封蜡。”
我道了谢,交给陈师傅。
陈师傅接过刀,当场演示了一次快速封口技法。刀尖划过蜡面,动作利落,封口平整光亮。
围观的人中有两个工匠模样的男子低声议论,随后上前询问是否收徒。
“我们现在忙不过来。”我说,“但展会结束后,可以开个短期教学班。学成了还能帮我们做外包加工。”
一人急问:“什么时候开始?”
“月底。”我说,“报名登记现在就可以写。”
他们立刻掏纸笔抄下时间地点。
太阳渐渐偏西,展位前热度未减。我喝了口水,感觉喉咙有点干,但精神很清醒。
李商人站在我旁边,看着人流说:“今天至少有十个人想跟你合作。”
“那就一个个谈。”我说,“不急。”
他又指向远处两个正在交谈的官员打扮的人:“那两位是府衙管农事的,要不要引荐?”
“要。”我说,“但现在别惊动他们。等这边谈完这几拨,再过去请教。”
他笑了笑:“你现在胆子大了。”
“不是胆子大。”我说,“是东西真,心就不虚。”
他没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
我低头整理桌上的资料,把已谈成的几家按类型分类:礼品商三家,食材商两家,渠道商一人,教学意向两人。每家都留下了联系方式和初步需求。
顾柏舟把最后一锅米饭端下来,换了干净的碗盘准备下一轮品尝。
我把新的礼盒样品摆出来,这一款是专为婚宴设计的红金配色,盖子上压了喜字纹。
一个穿绿裙的女子盯着看了很久,终于开口:“这个……能刻新人名字吗?”
“能。”我说,“您想要什么字体,什么位置,我们都做。”
她眼睛亮了:“我要订二十套!”
老张赶紧翻开登记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