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斯的话,就有人想上前反对,结果被身边的人死死的拉住。
嬴政见此,心中冷笑了一声,知道对方这是暂时停止了对这件事的撕咬,静待日后,当时嬴政并不放在心上;“今日,寡人决定,正式推行《科举监察令》,从即日起,开始筹备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
朝臣们听了嬴政的决定,纷纷跪地行礼,齐声说道:“王上圣明。”嬴骜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大秦的变革之路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爹,你吃口这个肉,我让膳房特意腌了后用炙烤后加了椒盐的。”嬴骜一边说一边用公筷给他爹嬴政夹了一筷子的肉,满眼期待的看他爹,准备听听他爹的评价。
嬴政微微一笑,接过儿子夹来的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片刻后,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头说道:“味道确实不错,炙烤得恰到好处,椒盐也添了几分风味,骜儿有心了。”
嬴骜听到父亲的夸奖,脸上顿时洋溢起灿烂的笑容,心中满是欢喜。他搛起另一箸青菜放入父亲碗中,轻声道:“爹每日操劳国事,也该多用些蔬食调理身子。”
嬴政抬眼看向儿子,见他眉宇间既有少年意气,又藏着几分沉稳,不禁感慨万千。殿外秋风拂过廊下铜铃,清脆声响中,父子二人对坐夜谈,灯火摇曳,映得满室温情。
嬴政轻啜一口热茶,缓缓说道:“今日朝堂之上,你所言科举之策,实为长远之计。人才兴则国运昌,唯有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取人,方能聚天下英才为大秦所用。你能在年少之时便有此见识,实乃国之幸事。”
“然改革之路必多阻滞,你要做好准备,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为父虽在高位,亦须审时度势,步步为营。望你始终不忘今日之志,以天下苍生为念,砥砺前行。”
嬴政凝视着烛火,声音低沉而坚定:“昔年先祖能为我们打拼下如今的大秦的基业,能够让寡人能有一统六国的机会,靠的不只是铁骑与刀剑,更是纳百川之策、容万民之智。”
“今天的改革,就应该这样。不是靠强迫,而是靠制度来赢得信任,靠公心来凝聚力量。科举监察令,不只是选官的方法,更是为秦朝打下不朽的基础。”
“我虽然不知道你的具体想法,但是我知道,你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大秦着想,但看到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心里很高兴。”
夜深了,风冷,烛光摇曳,嬴政轻轻抚摸着桌子,目光穿越历史的尘埃,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学子们在殿前写字,万民在路边仰望。
如果这一切都能实现,那么大秦朝还有什么可怕的?这就是天下归心的开始。嬴骜站起来,站在殿中,看着父亲平静的脸,认真磕头:“儿子一定记住您的教诲,把民心当成自己的心,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的责任。”
烛光照映下,父子两的身影投射在墙上,仿佛是两代君王精神的交接。风停了,铃不响了,夜更深了,但志向更明了。
嬴政缓缓站起来,走到窗前,推开一扇雕花的窗户,冷风和细雪悄无声息地飘进来。
他看着黑夜里渐渐出现的启明星,低声说:“星星在移动,时代在变化,只有变化是不停的。”
“今天我们父子策划的,不只是江山一代,而是千秋万代的制度。”嬴骜站在后面,专注地听着,心里波涛汹涌。
片刻的寂静后,殿外传来了更漏声,仿佛岁月在低语。嬴政转身,握住儿子的手,手掌相贴,温暖传递,“坚持志向就像心中有把尺,才能走得更远。”
“等到时候开科取士,你亲自主持,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秦朝的门,向有才能的人敞开。”
嬴骜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目光坚定如铁,低声回答:“儿子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让有才能的人不会埋没,让出身寒门的人也有机会进朝廷。”
殿内的烛火忽明忽暗,映照着他轮廓分明的脸,就像山河刚刚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