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粥碗,用手轻轻抚过那卷《科举监察令》,纸张的触感带着昨夜未散的余温,仿佛还残留着自己奋笔疾书时的激情。
小黑在一旁轻声说道:“公子,王上已经朱批‘立意深远,准议来朝’,还特意吩咐尚工坊送来新的笔墨,又送了一炉暖炭过来。”
嬴骜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没想到自家亲爹不仅理解自己的志向,还如此细心地关怀着自己。
嬴骜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渐渐热闹起来的宫廷景象,心中思绪翻涌。他知道,三日后的大朝议将是一场硬仗,朝中那些既得利益的权贵们必然不会轻易让这份《科举监察令》通过。
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深知科举制对于大秦的重要性,它能为寒门子弟打开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能为大秦选拔出真正有才学、有抱负的人才,能让大秦的江山更加稳固。
他转身回到案几前,再次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些关于大朝议上可能遇到的质疑以及应对之策。小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对公子的敬佩又增添了几分。他虽不懂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但他知道公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秦的未来。
随着大朝议之期的临近,廷尉府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官员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朝议做着准备,有的忙着整理相关的资料,有的则在私下里讨论着《科举监察令》可能带来的影响。
而嬴骜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研读各种典籍,为的就是能在大朝议上以理服人,让那些反对的声音无话可说。
终于,三日后的大朝议来临了。嬴骜身着华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大殿。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畏的勇气,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自己为了大秦的变革而奋斗到底。
大殿内,朝臣们分列两侧,气氛庄严肃穆。嬴政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众人,然后缓缓开口说道:“今日大朝议,便议这《科举监察令》。”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朝臣们交头接耳,有的面露忧色,有的则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一位老臣率先站了出来,他身着紫色官服,头戴高冠,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微微躬身,向嬴政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王上,这《科举监察令》虽立意深远,但实乃动摇国本之举啊。如今朝中官员,大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世代为官,为大秦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身这科举制,让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同场竞技,就已经让很多人心生疲惫,如今延宁君还出了这个《科举监察令》,恐会引发朝堂动荡,不利于大秦的长治久安啊。”
嬴政听闻,眉头微微一皱,但并未立刻开口反驳。他目光转向嬴骜,示意他来应对。嬴骜微微点头,然后向前一步,目光坚定地看向那位老臣,
说道:“老大人所言差矣。世家大族确实为大秦做出了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永远占据朝堂。科举制并非是要取代世家子弟的地位,而是为了给更多有才学、有抱负的人一个机会。”
“大秦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若只依靠世家大族,久而久之,朝堂之上必将暮气沉沉,缺乏活力。”
另一位朝臣也站了出来,他身着青色官服,面容冷峻。他冷笑一声,说道:“延宁君所言虽有道理,但科举制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且不说如何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单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就难以确定。若选拔出来的人才并不能胜任官职,那岂不是浪费国家的资源?”
嬴骜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答道:“这位大人所言正是科举制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科举考试的组织与监督,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官职设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如文官注重文采与谋略,武官注重武艺与胆识。而且,我们还可以设置试用期,让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考验,若不能胜任,则予以淘汰。”
朝臣们听了嬴骜的回答,有的微微点头,有的则依然面露疑色。嬴政看着嬴骜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欣慰。
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当。他清了清嗓子,然后开口说道:“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延宁君说的如何。”
“王上,臣以为,延宁君所言甚是有理。科举制虽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它对于大秦的未来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就放弃变革。”李斯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