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何故要谋反免费 > 第322章 九族会送你一家消消乐的(第1页)

第322章 九族会送你一家消消乐的(第1页)

嬴骜在大殿旁偷听完那场关乎要不要实行科举制的庭议后,心中波澜起伏,赶紧带着他最为信任的贴身内侍小黑,趁着父亲嬴政尚未下朝的间隙,匆匆赶回了宣室殿。

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家亲爹嬴政必然会推行科举制,因为现行的举荐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大秦官吏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基层官吏的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官员的良莠不齐,六国遗老遗少的到处撺掇的情况下,这也正是为何嬴政去世后,各地起义频发且屡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既然提出了科举制,那么想要步入仕途的人就应该凭借真才实学去参加考试,而非依赖门第和关系。也能让很多有关系的人,刷了下来。

最关键,他也可以通过这个,筛选出历史上那群起兵谋反的人。毕竟,普通的百姓,是不会去管谁当皇帝,他们都是只知道谁能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就好。这也是为什么想要科举的原因。

毕竟,天下百姓,苦战争,久矣!

回到宣室殿后,嬴骜便开始深思熟虑科举制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毕竟,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有问题。就算是大秦,他也不能保证一切都能顺利。

但是他也深知,尽管这个制度对大秦的长远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但也必然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

那些依靠科举上位的高级官员,在自己子孙才干不足时,也会想方设法让他们继承自己的官位。

嬴骜不禁想起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天真地说想接替爷爷和爸爸的工作,当银行总经理的故事,这恰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官员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往往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而这个利益关系网,除非有更大的利益驱使,否则他们就会形成一片,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党派。

但是这样,也不能改变科举制有它独有的优势,嬴骜也不可能因为这个,从而抵制科举制的推行。他能做的,就是做到尽量的公平,那就是让所有人的起点能有一个公平的起点。至于其他的,嬴骜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几千年的规则魔咒,没有一个人能打破那个魔咒。

所以嬴骜意识到,想大部分制止不公平的存在,那就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监察机制,严查考试作弊行为,同时保障寒门学子的上升通道,才能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确保将来的科举不被私利所左右。

想到这,他坐在案己前,想了很久。这才拿起毛笔,挥毫泼墨,亲手撰写了《科举监察令》。

监察令上,明确规定考官的选拔需要由三公联合署名,试题必须密封誊录,阅卷过程要严格回避。

如果查出来有舞弊,那么不好意思。九族四代不得以任何形式入仕。也就是说,什么改变身份啦,举荐啦,科考啦,等等方式都不可以。

如果谁想头铁的去科举舞弊,那么,九族不会消消乐,九族会把你全家消消乐。这样既不会了当政者的手,更是让科考的人心里好好想明白,他们有必要用四代子孙的未来,用家族的未来,去赌这个是否成功的机会。

同时,他还写了一份奏折,那就是请他爹嬴政,在各地设立学田,用以资助那些贫寒学子读书应试。

为了防止地方豪强从中阻挠,他甚至奏折上写到,可以秘密联系骊山刑徒中那些通晓经典的有识之士,允许他们通过科举考试,真心为大秦效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嬴骜深知,这场变革如同逆水行舟,必须以铁腕手段保护初心,才能确保制度不被权贵阶层所利用。

他更明白,仅凭这一份监察令,其并不容易那么快就撼动世家大族的根基,但是,这份监察令就是世家大族头上的紧箍咒。让他们想动手前都得好好想想后果。

嬴骜清楚,这些,都必须逐步推进,慢慢破除积弊。于是,他让小黑连夜抄写两份份《科举监察令》,一份先放在宣室殿,等他爹明早起来用膳的时候,给他爹瞅一眼,一份送往政事堂交给老师李斯,而原件就留在自己的手上。

这样既是为了存档备查,也是让他爹跟老师看看有什么需要添加的没有,毕竟,每个人想法不一样。

经过上辈子的他知道,只有让寒门和刑徒看到晋升的希望,才能逐步瓦解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同时,他还计划请嬴政设立“明经科”,专门录取那些通晓律令、农政、水利等实用知识的人才,不拘泥于出身,唯才是举。他坚信,只要选拔之门稍微打开,旧势族的根基就会逐渐动摇。在将来大秦一统六国后,他是准备开设大秦皇家书院的。为的就是培养如后世军事学院那样的学校,不过,包罗的更多更齐全罢了。

夜幕降临,嬴骜独自一人坐在案前,目光落在案上的地图上,久久凝视着关东六国的地图,那里正是未来新政能否扎根的关键所在。

但是他决定先在栎阳,雍城等大秦的十多个城池推行科举试点,派遣朝廷直派的考官,暗中设立监察机构,确保寒门有才之人能够脱颖而出。

一旦这两地的吏治清明、法理昭彰,就可以缓缓将科举制推广至全国,让旧贵族无处遁形。

他深知,这一举措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反扑,但只要民心所向,就能形成不可阻挡的大势。

想到这,他决定先让老师李斯派人找寻有能力,却没有机会站上朝堂的人,请他们教授孩子们关于律令和策论,帮助他们研究实务问题。

他知道,这些曾被门第拒之门外的读书人,将是变革最坚定的同盟军。他们会成为新政落地时的首批应试骨干,用实学打破虚名,用清流涤除污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