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这里,依然有两万人马。
两万人,一半骑士,一半高句丽骑士。
两万对三万余,绰绰有余了。
晴朗的阳光下。
两支大军在移动着,看似两军隔的近,不过望山跑死马,两军相隔数十里,真要靠近了,却也还得大半天的功夫。这还得是两军同时向前移动,要不然,一天可能还接阵不了。
唐军顺利渡过了濡河。
两军的轻骑哨探开始不断的往来,探察对方军情,相互越逼越近,两边也开始互派出小股骑兵,开始拦截对方的哨骑。
在双方之间的数十里平原上,一队队的唐高骑兵开始交战,这种小规模的斥候骑战,更加考量斥候们的本事。
随着这一队队的交锋,越来越多的情报也传到两军的主将手里。
“高丽兵马两万,已经出营列阵,向我方靠近!”
高句丽立国很早,早在西汉之时就已经立国,李超记得是公元前三十七年,中原是西汉元帝时候。
如今唐贞观二年,真正历史上应当是武德八年,公元六二五年,这么一年,高句丽建国已经有六百六十二年之久,也算是非常的了得了。
西汉元帝,夫余人**在西汉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就是后世辽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国。
高句丽的第一个国王**,其实是扶余国的王子,因与其它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建立高句丽。
高句丽国在最早的时候,是由辽东土著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貊人算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仅仅是指当时生活在东北那一片地区的许多古代土著的泛指。
扶余国在高句丽之北,是辽东的一个土著王国,公元前二世纪立国,一直到五世纪末,也就是一百三十年前被高句丽灭亡,前后存在了近七百年时间。
扶余国的具体位置就是在松嫩平原。
高句丽建国者是扶余国王子,但立国后却长期与扶余对抗。
扶余国当时与中原关系极好,因为高句丽是在汉朝的辽东四郡上立国,因此扶余联合中原,一起协同打击高句丽。
高句丽在早期,都是在往三韩半岛上扩张,一直扩张到汉江流域,后来高句丽太祖王所高句丽五个部落,划分为五个省,实行集权化统治,很快兵强马壮,不断的对汉朝的辽东几郡发起攻势。
汉灭后,高句丽又与曹魏联合,一起攻打占据院落割据的汉族豪强势力。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反目,袭击辽东西部,引起曹军反击,摧毁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王逃跑。
此后的几百年里,高句丽屡屡与中原王朝交战,不过每当中原强盛之时,都要吃败仗,最终称臣。但等到中原内乱之时,他们便又开始蚕食扩张中原疆土。兼之,不断的向周边的小国进攻,征服了许多、扶余、契丹等部族,实力大增。
南北朝之时,高句丽扩张更是达到鼎盛,势力一直向西越过了辽河。
隋一统中原,高句丽却不臣服,最终引得隋发兵征讨。三十余年间,杨坚杨广父子两代,四征高句丽。
虽然没能征服高句丽,却也把他们打的是元气大伤。
但隋屡屡辽东折戟沉沙,也算是彻底的让中原看清楚了高句丽人的威胁。
经历过隋朝的东征,没人会再小瞧高句丽人只是辽东蛮子。
两万高句丽兵,还都是骑兵,这让李超也很重视,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命令,继续前进。
辽东的苦寒,造就了高句丽人的彪悍。同时半农耕半渔猎的方式,也让这些人十分骁勇善战。
濡河东岸。
渊盖苏文在汇集了一个又一个的最新情报之后,眉头皱的更紧了。
他有些不明白了。
唐军真的弄了两万民夫过来,嗯。
没有铠甲,连个头盔都没有,甚至连唐府军最标志性的百分百装备弓箭这点也没有,这些白袍兵,连一张弓都没,他们甚至连军袍都没有。
只有一把长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