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旖旎,
肉身幻成画笔。
泪痕斑驳,
皮囊化做素缟。
纵有妙笔丹青手,
怎尽郁郁思忆愁。
万般情愫终难绘,
唯将心思勾残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的器官有时候比语言来得更有说服力。
而我觉得其中最有震撼力的就是“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蹒跚学步时,我会牵着父母的手。
青涩少年时,我会牵着朋友的手。
风华正茂时,我会牵着男友的手。
步入成熟时,我会牵着丈夫的手。
为人父母时,我会牵着孩子的手。
垂垂老已时,我会牵着孙子的手。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牵手。
如爱远去,那么我会放手。
触碰不到的距离
继续关于手的主题。
我记得我最爱的日剧《魔女的条件》里面也有关于手的情节。
未知和光两个之间的牵绊,就仿佛故事里面的那幅油画一样,那么接近,但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仿佛随时可以触碰到,充满了希望,又仿佛随时可能远离,充满无奈。靠近或者远离都看似合理,也都有可能。或许这就是我说的那恋人之间的距离吧。
PS:剧集里面的出现的油画,是米开朗基罗的名画《创造亚当》(创世纪的局部),附上关于这幅画和米开朗基罗的介绍,或许就会让你明白,为何亚当和上帝之间的感觉,让人更多联想到的是爱情:
1508年,教皇朱利奥二世要求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绘制穹顶画。米开朗基罗本来不愿从命,但他一旦接受就追求完美,决不“亵渎”艺术。历经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传世巨作穹顶画《创世纪》。《创世纪》取材于《旧约全书·创始纪》,整幅作品511平方米,中心画面由《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园》等9个场面组成,大画面的四周画有先知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共绘了343个人物,其中有100多个比真人大两倍的巨人形象,他们极富立体感和重量感。整幅画通过人与人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歌颂人的创造力及人体美和精神美。
米开朗基罗一个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工作,当整个作品完成时,3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累得像个老者。由于长期仰视,头和眼睛长期不能低下,连读信都要举到头顶。他用健康和生命的代价完成的《创世纪》,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艺术品,还有他那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创造亚当》的构思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得到超凡的启示的灵感和想像力,他以亚当的躯体为中心,亚当似乎刚从沉睡中醒来,舒懒地斜靠著,身体里仿佛还缺少力量。但亚当年轻健壮的体魄被画家表现得充满著理想及至的美,蕴育著生机。亚当伸手去接触那赐予他生命的上帝的手,为他注入活力。这神指与人指的触碰是整个画面的焦点,也无疑是整个《创世纪》的象徵 。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绘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中的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他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上帝塑造亚当以后又赋予他生命的场面,在这里他突出了创造的伟大与神奇。画面没有丝毫冲淡主题的内容。
米开朗基罗本人是同性恋者,特别钟爱他的男模特儿。他把这种情爱 融入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大卫》与《上帝之手》等充满了令人不可言喻的能量与活力,不仅感染力深,而且透露出“知者得其味”的同 性恋情感。他把人文感情融入严肃的宗教题材里,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有趣的是,即使在如《埃勒斯雷的女预言师》(ErythraeanSibyl)等作品里,女性也往往以雄健骠悍的形像出现。可以说如果米开朗基罗不是同性恋者的话,那他也许就不会成为米开朗基罗了。
米开朗基罗与男模特卡瓦利尼(C*alieri)的情事被经久传颂,并拍成了电影。他也曾与一位叫佩里尼(Perini)的年轻人同居了十多年。“他的羽翼把我轻轻托起,令死亡也变得甘美。”艺术家这么描述他对佩里尼的爱。
米开朗基罗晚年时遇到了一位名叫布拉奇(Bracci)的年轻人,但布拉奇两年后不幸去世。艺术家悲痛欲绝,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在布拉奇的墓碑上刻下了悼念的文字,其中有以下的诗句:
“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
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
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
两个灵魂融相融所迸发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