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
孙良才的命令很干脆,而且他的座车就在第一突击梯队里,虽然参谋们建议孙良才跟在第二突击梯队里进攻,但是孙良才却坚持率领第一突击梯队冲进小镇,在许多时候,指挥官的勇气往往可以使部队的战斗力增强,这绝对不是理论,这是实践得出的经验,对此,孙良才很有经验,而且果敢突击也一向是他的作风。
“轰!
轰!”
“轰!
轰!”
山谷里立刻回荡着重型坦克那沉重而有力的发动机轰鸣声,柴油机排出的废气弥漫在山谷和公路上,整个山谷的地面也好象跟着震动起来,在关上炮塔车长舱盖之前,所有的突击坦克指挥官都将上半身探出坦克,他们想亲眼看着第一突击梯队向前冲击的那一刻,而不只是通过电台听到团长的命令。
终于,第一辆“虎”
式重型坦克开始旋转它的主动轮,那沉重而坚硬的履带板被这主动轮强大的旋转力带动,也跟着移动起来,依靠着那润滑良好、拥有先进悬挂缓冲系统的负重轮的支撑,以一种碾碎一切障碍的嚣张滚滚向前,履带板碾过破碎路面时发出的声响以及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就是这架战车冲锋时发出的吼叫。
孙良才指挥的重型坦克并不是冲在第一位置,毕竟他是指挥官,没有必要冒那样的风险,冲在第一的重型坦克实际上是由重型坦克营的营长指挥的,与孙良才一样,重型坦克营的营长也是一名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曾参加过上一次的世界大战。
而且更重要的是,此人也是孙良才当年的一名手下车长,两人的配合是相当默契。
公路并不是直的,而是随着山谷底部的走向弯弯曲曲,纳斯塔鲁斯小镇里的德国守军目前还无法直接看到冲向小镇的中国坦克,但是德军设在山腰上的观察哨还是及时的向小镇里的指挥部发出了警告。
“中国人已经开始行动了,重型坦克冲在前头,而且数量众多,目前,距离我方阵地前沿不到两公里。”
消息很快传到了德军指挥部,于是,在炮击中保持着“平静”
的小镇立刻变得“混乱”
起来,那些身穿迷彩作战服的德军士兵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纷纷奔了出来,前往距离防炮掩体最近的工事,虽然中国炮兵的炮击仍在继续,小镇里到处都是炮弹炸起的硝烟和砖石碎片,但是德军还是很快完成了战斗部署,等着中国坦克的出现,而且,透过那炮弹的爆炸声,他们也很快听到了中国重型坦克发动机那巨大的轰鸣声。
……
仓库里的那根很长的横梁正在一抖一抖,抖动的频率与附近的炮弹爆炸的频率是一致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炮击究竟有多么猛烈。
仰起头,望着头顶上的那根横梁,奥托?尤里乌斯上校有些担心那根木制的横梁会不会断裂,然后砸下来,落在他的脑门上,或者落在他的坦克上。
这原本是一间用来储存羊毛和羊皮的仓库,属于纳斯塔鲁斯镇上的一名皮毛商所有,不过自从战争爆发之后,这间仓库和仓库内的所有货物便都被沙俄的军队征用了,至于仓库的主人则下落不明,不过根据沙俄征收队一贯残暴的行事作风来看,仓库主人很可能已经遇难。
不过,这个他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有了这间很宽敞的仓库,尤里?乌斯上校才得以将他指挥的这辆“俾斯麦”
式重型坦克藏在这里,但是并不是躲避中国军队的炮击,就凭这间砖瓦与木制混合结构的仓库,也根本抵挡不住榴弹炮的哪怕是近失弹的攻击,之所以要将“俾斯麦”
坦克藏在这间仓库里,尤里?乌斯上校的目的只是隐藏行踪,以便当中国军队的坦克闯进纳斯塔鲁斯镇之后给予迎头痛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充分发扬“俾斯麦”
的火力。
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只要中国军队的炮击不停止,那些不长眼的高爆弹迟早会砸在仓库屋顶上,那样的话,或许尤里乌斯上校的这辆“俾斯麦”
会被埋进废墟里,虽然未必会对坦克造成致命损伤,不过也会影响坦克战斗力的,尤其是那根细长的坦克炮管,如果被屋顶砸变形了,纵然能够继续射击,也会影响精度和威力。
尤里乌斯上校可不愿意自己的爱车遭到这样的结局。
抚摸着自己坐下的“俾斯麦”
重型坦克,尤里乌斯上校满脸的疼爱就像是在抚摸自己的爱人一样。
“俾斯麦”
重型坦克,取名于德国统一的功臣,德国首相“俾斯麦”
。
它是德国工业的结晶,这辆坦克可以说是汇聚了目前德国所有的高端技术,是德国坦克工业的巅峰。
德皇威廉三世以及一众德国高管希望在争夺制空权和制海权无望的前提下,“俾斯麦”
重型坦克能够为德国在陆地上打出一记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