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对时间感知的快慢,是科技发展造成的。
但除了这个偏文艺的说法……
江叶其实还看过,一个从理科角度的看法。
这个理科的角度,先用金钱类比时间——
假设你有100块,那么你花掉50都会很痛心。
但假设你有100万,那么你花掉500也不会心疼。
人对事物的感知,也是有着“参考系”的。
100块和100万,就是两个不同的参考系。
所以,10岁和40岁,自然也是不同的参考系。
最后,江叶记得,那位博主总结出了——
人对时间乃至很多规律的感知,呈现一种对数均衡。
对数,数学符号记为log。
伽利略曾说,给我时间,空间和对数,我可以创造出一个宇宙。
其中的数学原理,江叶懒得去理解了。
但有些鲜活的例子很好理解——
最直观的,还是金钱的例子。
假设一个没有通胀通缩的环境,一个人的日薪为100块。
那么当他第一次得到这100,他会兴奋地觉得这笔钱很多;
当他第十次得到100,他会渐渐平静,淡然;
当他第一百次得到100,他会觉得100块不够花;
当他第一千次得到100,他会觉得100太少太少……
本质上,这100块没有变。
但人对100的感知,却变了。
而若要平衡这种感知——
这个人所需要的,是增长的日薪。
数据上增长,感知上才只是平衡。
换言之,如果要让一个人对时间的感知,不再产生小时候一年很长,长大后一年很短的错觉。
那么其实可以认定——
1岁的时候一年只有10天;
10岁的时候一年有100天;
20岁的时候一年有200天……
每一年的时间处于“增长”状态。
那么感知中的一年时间,就能得到“平衡”。
当然,这个世界不会围着一个人转。
所以现实中也不可能专门为某一个人设定时间。
而只能由所有人,共用真实的自然时间。
但这末日公寓,显然与现实情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