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结束,宾客相继离开。
林子轩和葛尤等人留在后面,大家开车前往冯晓刚和徐繁的新房。
这时候京城的房价还算靠谱,平均三千块一平方上下,条件好的商品房在五千左右。
虽然政府鼓励老百姓购买商品房,可大家还在想着福利房或者拆迁房,不愿意花钱购买,而且贷款相当困难。
只有像生意人、官员和演艺圈的人才会出手,他们都是高收入群体。
冯晓刚买了一套一百五十平米的新房,加上装修和家具的费用花了上百万。
按照他的说法,这是能住一辈子的地方。
林子轩对此并不认同,或许几年后就要换别墅了。
房子装修好没多久,还存留着一股淡淡的味道,冯晓刚和徐繁过几天就会回徐繁的老家,正月十五之后再回京城,有一个月的蜜月期。
徐繁作为女主人给众人倒茶,几家人在客厅里喝茶闲聊。
他们都不再年轻,不想闹洞房什么的,就这么安安静静的说说话挺好。(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九章 加好友
年关将近,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
林晓玲从公寓搬回到四合院来住,倒不是觉得住在公寓冷清,而是郑秀莲的要求,只有住在家里才算是过年。
自从《回家》票房惨败后,她就在寻找新的拍摄题材。
这次林晓玲想拍一部有票房的片子,证明自己不光能拿奖,还能赚钱。
想拍这种片子并不难,拉上葛尤和徐晶蕾等人捣鼓一部喜剧片,观众肯定爱看,别管有没有深度,只要能逗乐就行。
只是,林晓玲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这是科班出身的导演都有的问题,他们觉得电影就应该艺术,在心理上拒绝商业片。
他们认为一旦拍了商业片,想要再去拍文艺片就不行了,心静不下来。
就像电影导演一般不愿意拍电视剧一样,电视剧太过粗糙,电影更为精致,如果拍多了电视剧,降低了标准,再去拍电影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所以,国内好的商业片导演,大都不是导演专业科班出身。
想要转变这种艺术至上的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林晓玲心里颇为挣扎。
林子轩清楚以后商业片会成为主流,文艺片被边缘化,这是商业社会的大趋势。
但他不会鼓励林晓玲去拍商业片,此时林晓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型,看待事物有自己的标准,或者说她有自己的路。
林子轩不想把自己的影响强加到林晓玲头上,而是应该让她自由的选择。
“这有什么好想的,你心里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先别考虑拿奖和票房。”林子轩劝解道。
“说是那么说,可要真那么拍,恐怕会和那些被禁的导演一个下场。”林晓玲无奈道。
第六代导演被称为地下导演,或者非主流导演,拍的片子题材边缘化,无法在国内上映,不少人都在总局的黑名单上,被禁止执导电影。
这帮人在国外拿奖,但在国内处于不为人知的状态,只受到一些小众群体的追捧。
他们在夹缝中生存,面临诸多困境,不少人也想回归主流,可又不想放弃所谓的艺术追求,处境非常尴尬。
林晓玲的基础不错,年纪轻轻拿了大奖,她可不想落到被禁的下场。
“那你自己慢慢想吧,等等,你电脑上这个图标是什么?”林子轩奇怪道。
“这是一款聊天工具,可以通过这个在网上聊天。”林晓玲解释道,“一个朋友推荐的,前两天刚发布,叫企鹅号。”
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