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对送节礼的事也没意见,俩个姑姐都不是小气的人,成亲的时候送的礼金都不轻,她也愿意交好。
人情来往既然避免不了,倒不如大方点也不会影响夫妻感情。
回门的时候张氏一再吩咐要早点圆房,她嘴上嚷着不相信,心里多少也受影响,也盼着早日圆房。
可赵林不主动,她一个女子也不好主动,怕被当成不知羞耻的荡妇。
不能从床上下功夫,就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想着日常生活中拉近俩人的感情,最好感动到赵林愿意主动行事。
有她的支持,赵林确实很高兴,他也不想家宅不宁。
这段婚姻对他来说就是搭伙过日子,两个人过日子总比一个人过日子省钱,搞风险能力也高,相互之间还有个托底。
去县城之前,他也问一下家里其他人有没有东西要带,要不问一句,回头不少得被家里人怪罪。
不仅是自家人,村里其他人知道他又要去县城,也想带东西。
平日里村里人买东西最多去镇上,县城是一年到头都不会去一回,赵林短时间又去,他们心里多少有些民嫉妒不平。
上次村里人拜托他带东西没答应,大家看在他要办婚礼的份上倒没计较,这次要再不答应,可要被村里人说道了。
又不是屋檐上开门,村里人都是这样互相帮忙,怎么到他这就不行,难不成他以后就没有让大家帮忙的时候。
赵林倒是想硬气说一句他万事不求人,但这不现实,住在村里很多问题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宗族社会必须抱团才能生存。
他是个怕麻烦的人,但为了融入村里的生活,也只得学着村里其他人的做法,答应给大家带东西。
为了记住长长的代购清单,他还拿出纸和笔记录,他可不是事后又扯皮。
村里人平时见他和其他儿郎也没有什么不同,看到他拿起笔写字,哪怕不认识字也意识到其中不同。
他们不懂什么是气质,但在赵林写字的时候,一个个却是小声说话,怕吵到他写错字。
赵林会写字却写得一般,这还是上辈子练了十来年的功劳,多亏上辈子外公闲着无聊教他书法,小时候更是逼着他练习,否则就凭他穿越过来的一点时间,就别想着可以写小楷。
整个上午的时间,赵林都在应付来来往往的村里人,清单也越来越长。
看着长长的清单,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在村里开个杂货店,有空间在手,保质期可以无限延长,怎么样也不会亏本。
这是个好主意,只是手里银钱不够,暂时先记在小本子上,等秋后收再说。
赵林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秋收后粮食要能大丰收,多少也能卖一笔钱,有了启动资本才好开始。
除了钱,还要再建一间小屋,必须把住的地方和店铺分开,他可不想自家住的屋子变成人来人往的店铺。
村里的路多是土路,大家进门最多一脚灰,雨雪天就全变成泥,家里别想有个干净的地方。
自家的房子虽然是泥地,但也是经过千锤百炼,都不知道用石滚压了多少遍,只要不连续多日泡水里,比青石板砖也差不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