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已近半夜,多数人自动离开喜房。新郎与新娘准备蜜度婚夜,洞房花烛。有个别小叔子,或许是小姑子,或许是其它年青人,等候在洞房外面“听房”。据母亲讲,她与父亲新婚之夜时,就有许多“弟妹们”在外听房。祖母看见了,笑着将他们赶走,然后在喜房门口立了一把扫帚,就当那是一个人似的。
注1: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面轴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
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的爱神。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究。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象征“好合”的意思,那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事实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几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德,寒山和拾德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脾性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德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德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起名“拾德”。在天台山国清寺受戒为僧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德经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可谓贫贱之交。国清寺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德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德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经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歌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德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注2:四值,是指道教“心目中”天庭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分别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功曹本是人间官吏的名称,在汉朝是洲郡长官的帮手,有功曹、功曹吏等名目。主要工作是考察、记录功劳,掌管功劳薄。后代沿用,到明代废除。
四值功曹,除过是记功官,还兼作守护神将。西游记中,他们和护教伽蓝、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奉菩萨法旨暗中保护唐僧。此外,他们又充当传令官,唐僧师徒过平顶山时,就是值日功曹变了个樵夫,给他们师徒通风报信,让他们事先有个准备。
四值功曹以值日功曹最累,因为他每日当班司事,也叫当值功曹。古典小说中,写法师、道长作法时,动辄就是:“值日功曹何在?”必须随叫随到,安能不累?今天,学校还保留“值日生”这一称号,只是借用了“值日功曹”的某些功能。
男婚女嫁:幸福的“开始”(二)
男婚女嫁:幸福的“开始”(二)
第二天上午拜人,村里人也叫“见大小”。这天响工一定要请最好的,村里人称这是硬吹。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贺新娘。
然后开始抓富贵。在我记忆中,我曾亲眼见过舅舅与妗子抓富贵。其过程好像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筐里面放一些铜钱,然后用一块红布盖住。然后让舅舅,或者是让妗子抓里面的铜钱。每人只抓一次,然后数抓出来的铜钱数。谁抓的多,说明谁的福气多。好像这里还有说法,就是谁先抓的问题,是男的先抓,还是女的先抓?然而我不知道。还有一点,应该哪只手抓?据我理解,应该是男左女右。
然后祭拜祖宗。
然后叩拜亲朋好友。村里还有这么一个规矩,先拜家族长辈,后拜亲戚朋友。
吃过中午饭,新娘要回门。走之前要交钥匙,放金银斗。其过程是:用大斗装上石头,新娘提上后,来到天地堂前,对婆婆或嫂嫂大声喊:金斗银斗往哪儿放呀?
答:放在天地堂吧!
新郎与新娘来到岳父家,也要举行拜人拜礼等仪式。行完礼再坐席,酒菜摆好后,主人安排座次:新郎首位,送亲右下,再请老女婿作陪,每桌不得超过八人。家长给新女婿酌酒后,接着端来饺子。饺子里面包着或盐或辣椒面或花椒面等物,称之为“碰面扁食”。同桌人将有记号的特殊饺子递给新女婿,看新郎反应如何,以此来判断其老实与否。
下面说说坐席的礼节。
酒席开宴之前,总管安排亲戚坐席。正席是新郎官叫舅舅的位置,次席是新郎官父亲叫舅舅的位置,陪正席的位置是新郎官二舅三舅四舅等等,下来是新郎官的姑父或者姐夫或者妹夫或者姨夫。陪次席的位置是新郎官父母的姑父或者姐夫或者妹夫或者姨夫。
还有一种说法,陪正席的是新郎官的姑父。如新郎官有好几位舅舅,只请大舅坐正席,其它舅舅与一般亲戚无异。也就是说,男的只有一个正席,女的也只有一个正席。
过去村里人坐席,一般是用方桌,也叫高桌,坐八个人。现在是一张大圆桌,坐十个人。村里人在座席上的讲究是很多的,关键是说正席,能坐八个人,就不能坐九个人;能坐十个人,绝对不能坐十一个人。此乃大忌。这就是规矩。只能少,不能多。如果有一二个人没座位了,只能在下面的桌子上随意安排,绝对不能往正席上安排。
以前,村里有过这么一个笑话,舅舅和妗子还在大门外等迎亲的人来接,院里已倒满酒开了席,舅舅一怒之下,推门进去,二话没说,就把饭桌给掀了,弄得人们半天都没醒悟过来。之后,才出来好多安慰发怒的人。由此可见,礼节在村里人眼里,比他们的性命都重要。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有幸看到邢眉寿老先生编纂的一本书,书名叫《婚丧喜庆应酬大全》,书中汇集了这位老人多年办事宴的经验及体会,他老人家还担任着忻府区民俗研究会会长的职务。尤其是在婚丧民俗方面,他老人家有着比较权威的实际操作经验。
根据多年安排婚丧席位的体会,他老人家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辈份高低,互相谦让,先上表,后下表。
如:婚事以主婚人为主,正席为配偶的主子家,也就是其内兄或内弟,次席为主婚人的主子家,也就是其表兄或表弟,陪首席的是主婚人自己的至亲,也就是自己的姐夫或妹夫,陪次席的是主婚人的连襟。
如:丧事以死者的主子家坐正席,配偶的主子家坐次席,坐了首席的至亲配次席,坐了次席的至亲陪首席。
另外,他老人家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席方法。现摘要于后,以备村*用。
首先,主持人站在彩棚前面,面向棚内宣布:以棚内正对面贴“喜”字,或者是贴“奠”字为中,左右分开,以主持人为标准,主持人举右手为首席,举左手为次席,首次席每桌坐四人,其它各桌坐五人。
然后,坐首席的亲戚站到彩棚前面,总管与戚人作揖,戚人与总管还礼。然后总管搀扶着戚人从棚口前面向里走,从中线到右面坐首席;坐次席的戚人也是如此,从中线到左面坐次席。陪首次的戚人,从棚口前面向里走,从中线绕到座位上。然后,总管从彩棚前面向中线走,给首次及陪首次的各位戚人斟酒。斟酒时,总管只需站在首次中间给各位酌酒即可,无需绕圈。
如果是丧事,总管还要给首次及众戚人行拱手礼。方法是:总管退步至棚口,行拱手礼三次后,众戚人可坐回原位。总管行礼时,众人都要起立。然后开始用餐。
在村里还有这么一个规矩,就是吃饭之前,所有晚辈都要出席,给自己的至亲长辈行礼,也就是来到长辈座位前,高声叫应之后,双手作揖,算是尊敬。 。 想看书来
有关丧事的几个名词解释
有关丧事的几个名词解释
初终:家有病危之人,应将病人由卧室移至正庭堂,卧以灵休,名叫初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亡者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并且有子孙者,称之为寿终)正寝。如亡者为男性,则称寿终正寝。如亡者为女性,则称寿终内寝。先给其穿背心,村里人称背心为“腰子”。然后给其穿寿衣。病危之人停止呼吸后,先将亡人放在门板上,子孙跪在地下烧下炕纸,这时不能哭。
注:据忻州权威的事宴专家董建文介绍,所谓正寝与内寝之别,是指亡者尸体停放的方向或方位。如亡者为男性,尸体停放方位为正对门口,人称寿终正寝。如亡者为女性,尸体停放方位在门口侧面,人称寿终内寝。
入殓:举尸之前,整理死者服装,上身穿五件,单数为宜。铺红盖绿,以绸掩尸。一至三天而殓,入棺,盖棺曰柩。孝子跪在旁,地上铺干谷草,双手拄“哭丧杖”哭泣,头轻轻触地。
挂孝:丧家在大门顶旁悬挂白纸,数量为死者年龄,再加天地各一。亡父在左,亡母在右。村里人也叫“岁头纸”。
讣:即告示。死者家属或单位,向亲朋好友,或社会各界报丧用的一种通告文书。例如:不孝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或显妣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正寝或内寝。落款为:孤或哀子某某泣血稽颡。村里人一般将此立在丧家大门外,俗称“闭气架”。
成服:亡者死后第三日,五服之族人,各穿其服就位。
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