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地结交朋友,借助他人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最好方法是感情投资与真诚合作。在商品社会中,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商场无情,人们之间总是充满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斗争。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是无可替代的,只要在社会上广交朋友,善于用“情”,你就会获得出人意料的惊喜,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李亚丽是某工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丈夫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每月只能发三百元,加上自己的下岗补贴,不足四百元,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城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下岗职工进行自食其力的劳动。
李亚丽和丈夫一商量,借了四百块钱,再加上家里仅有的一百块钱,租了一个菜摊,准备卖菜。夫妻俩说干就干,亚丽跑上跑下,抱着批来的蔬菜,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心里喜滋滋的。晚上一算账,赚了十二块多,李亚丽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位置太偏,人们买菜都不愿跑那么远,于是菜市场就慢慢地冷落了,有时候,一天连一斤菜也卖不出去,李亚丽决定第二天就收摊,不再卖菜了。
第二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一个黑黑的中年人,踱到这里,买了五斤西红柿让李亚丽包装好,他待会儿再来拿。李亚丽一直守着摊什么也没卖,一连等了五天,这个人才来了,李亚丽赶忙喊他,给他西红柿,可一看,西红柿全坏了,于是李亚丽拿出口袋里仅有的五元钱,去外边买了五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中年人怔怔地看着李亚丽和空空的菜摊,好像明白了什么,轻轻地问:“这几天你一直在等我?”李亚丽慢慢点了点头。中年人略略思索,麻利地掏出笔,刷刷地在纸片上写着,然后递给李亚丽说:“我是附近工厂的伙食长,每天都到城里买菜,往后你就照这个单子每天给我厂送菜吧!”李亚丽惊喜地接过纸片。从此,李亚丽每天就按时给工厂送菜,从而摆脱了家中的困境,生活慢慢好起来。
做人应以诚为本,合作也亦然。只有真诚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既然与人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与人合作又是快乐的源泉,就应把它融于生活之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合作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展现良好的品格。
由此可见,要想成功不要摒弃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开创成大事的局面,才能把事业做大。
5.取长补短,相互协作也能把事业做大
成功者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每个人在事业的发展上都不是孤立的岛屿,你总是要和外界接触,总是要用到方方面面的人来为你的事业铺平道路,如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会在自己身上产生一股“合力”的作用,而这种合力更能推动你由弱而强,由小而大,这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年轻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完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所以合作就更显重要。再加之你的能力倾向与其他人不同,所以更需要合作来弥补。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与人合作,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青年人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就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类型的工作目标。在与人合作时,也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能弥补你的短处,你能补救他的不足。
毫无疑问,即使你的本领再大,也总会存在一个局限。善于注重他人长处的人,必定可以成为处世方面的强者,必定有着众多的各行各业的朋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办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诚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愿望。一位哲人说过:“从长处看人,世无无用之人,从短处看人,人人难逃平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一家人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驼背,五子跛脚。如果按照常理看,这家人的日子一定过得相当困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挺顺当。有好奇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家的五个儿子各有安排。让质朴的老大务农,让聪明的老二经商,老三目盲正好可以按摩,背驼的老四可以搓绳,跛足的老五便成了守家纺线的好手。这一家人各展其长,各尽其长,日子过得能不顺当么?
试想,如果这家人仅仅考虑几个残疾儿子的命运,生活一定破落难堪。但是转换了一种思维角度,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儿子们具有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这么一来,全家就无一废人了。
年轻人最好能从事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这样才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适合其个性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个人发展,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仍旧选择用金钱观点看来最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现在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可以自由择业,把握好这样的机会,才不会在年老回首往事时遗憾、叹息。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军叫格兰特,此人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又是一个好酒贪杯的酒徒。但是,林肯看到他有统帅军队的才干,认为他虽有缺点,但与别人相比他的才华是杰出的,因此大胆地起用了格兰特。当时林肯对众多的反对者说:你们说他有爱喝酒的毛病,我还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还要送一箱好酒给他喝!格兰特一上任,就扭转了战局,使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军很快平定了南方叛乱而告终。
许多美国人都有这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每个成大事者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有一位厂长,在用人的时候既善用人长,又善用人短。比如安排遇事爱钻牛角尖者去当质量检查员,让处理问题头脑太呆板者去当考勤员,而脾气太犟争强好胜者就任命他当攻坚突击队长,办事婆婆妈妈的就让他去抓劳保,喜爱聊天能言善辩的就安排去搞公关接待。这样一来,厂里一切便都秩序井然,效益时时见好。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而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任的位置对于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需人的监督,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在平常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是长。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又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中国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就看你具备不具备这样的头脑与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以及不才都能被我们用“见长之术”研究一番,那么,会有多少千里马奔腾在各行各业之中?会有多少平庸马练成千里马?观念一变,到处都充满生机。
诚然,使用他人才华和发现自身才华都有一个“发现挖掘”的过程。要知道,晶光闪闪的水晶石刚出土时只是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黄金是无数个砂粒聚集起来的。这些东西,如果只看表面,准会把它当做“无用”之物丢掉。作为社会的一员,谁又愿意被当作废物丢掉呢?要想不被丢掉,就得学会应酬,善于应酬来自各方面的人和事,掌握使自身闪光的各种条件,才能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曾经有个木匠,家里任何做活的工具都没有,就连床脚坏了也不动手去修理。如此一来,左邻右舍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无才之人,空有一个木匠的虚名。可是到了后来,这位木匠去负责营造一座大型宫殿,只见所有的匠人都听他的指挥,工作进展得井井有条,而且效率高、质量好。待到一座巍峨的宫殿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才如梦方醒,被他们瞧不起的穷木匠之所以连自家的床脚都不修理一下,乃是真人不露相,不想用牛刀杀鸡,待到大事一出,便一鸣惊人。
有的人喜欢不显山不露水,也就最易被人视为无用之人。对某一个人过早地或轻易地下结论是不可取的,智者往往能在“无用”之人中发现有用之才。
其实,一个所谓的天才,并不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的很好、样样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比如说,对于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便认为是一个天才,认为他管理能力也一定不差。但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他是否会写文章是毫无关系的。他必须有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的专门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善写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备的。所以说,善于利用他人之长的人虽然暂时正在努力,虽然不一定事事都那么出色,但肯定是一个未来的成大事者。
6.用团结合作来打开事业之局
成功者善于培养合作精神,即发挥合力的作用。他们以团结为重,通过团结来加大凝聚力。当然,这需要从自我做起,因为团结是群体的事,不由个人来完成。因此,个人能团结他人,群体的团结才能实现,个人的成功才能实现。
勇于合作,需要有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不仅仅与我们喜欢的人合作,也包括与我们不喜欢的人合作,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但要有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更要培养与他人开展良好合作的精神。
一位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这时,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老人面前,陌生人下车问老人:
“请问先生,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打算搬来住?”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问道:“你先说说你要离开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