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李丽质奇怪,民间也觉得奇怪。
他们以为长安地区,会涌入汹涌的蝗虫才是。
对此秦羽只好解释道:“可能是抽水机的原因,长安地区的土壤不是很干旱,虫卵孵化的少。”
这个理由已经十分充分了。
不管原因如何,都让长安的百姓大为失望。
各种抓捕蝗虫的工具都准备好了。
结果蝗虫不来了?
更无语的是,这些天长安竟然涌来很多游客。
他们来长安不是来欣赏巍峨的皇城的,而是来看蝗虫的。
“走,我们去长安看蝗虫去。”
这些人都是坐着火车来的。
对于吃饱了撑的的人来说,蝗灾是很难得一件的事情,他们就想来看热闹。
其中读书人最多。
当他们已经没有了对蝗虫的恐惧以后,蝗灾就是千古一遇的景观了。
这些游客,很多还都带着照相机。
更加证明了他们是一群吃饱了撑得的群体。
照相机记录蝗虫的悲惨境遇,比文字描述要真实得多。
刚开始的时候,蝗虫遮天蔽日,甚至能够遮蔽日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蝗虫的数量开始逐渐变少。
很大一部分是被沿途的百姓们给捕捉消耗掉了。
灾区人民齐欢唱,家家户户捉蝗虫。
蝗虫的数量就大量减少。
刚开始的时候,蝗虫路过,粮食都被吃干净。
到后面,损失越来越小。
这都证明了,蝗虫的规模,逐渐变小。
如果蝗虫也是有思想的生物,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担忧,难道我们在长安就没有一席生路吗!
“蝗虫真的可以到长安吗?”
这不只是蝗虫自己的问题。
也是长安城中百姓的疑问。
“难说,搞不好没到长安就被吃光光。”
“报纸上说,这次蝗灾比贞观二年的大很多很多,应该会到的吧!”
“然而这一次,更多的百姓做好了准备,人口也增多了,恐怕蝗虫的命运会更加悲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