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感慨大章叔这个老板真会做人,对员工好,给的工资又高,人家才死心塌地地跟你干。
潘小香和柳宗英也倒了半杯。
温小芹也倒了一点。
只有黄水云只肯喝饮料。
三瓶酒,潘大章有意留了三分之一瓶。
录像厅的杜善文兢兢业业,也不能亏待了他。
虽然有工作走不开,但这酒还是应该留一口给他喝。
br>
说实话,名酒就是名酒。
众人喝酒后都夸这酒劲道。
“你们几个在山明高中,学习成绩怎样?”吴老师开始关心地他们几个在山明高中读书的情况来。
他知道山明高山每年能够考到大考或大学的很少很少。
三个年级加起来不会超过十五个。
除非在年级名列前茅的,才有可能考取学校。
“吴老师,我们都是混日子过的。”
潘小香感慨地说:“这农门难跳呀!”
如今社会上跳农门的捷径,无非就是被招工当工人,或者考取学校,读几年书然后国家负责分配工作。
她的话让另外几人听了,都有些灰心。
确实,他们几个虽然在山明读高中,无论是在班级排名,还是年级排名,都有点靠后。
底子比人家打得差,要赶上人家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所以你们都放弃了,得过且过了?唉,混三年时间,拿个高中文凭,然后回家种田?”吴明晓犀利地瞪了他们一眼。
潘大章知道:高中文凭几年后去广东打工就显现出威力了。
招进工厂的几十个人,大部人都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其中只有一二个是高中生。
老板就会想办法把高中生提拔为管工,或者技术人员。
当然也有例外。
前世潘云青就是因为读了几年高中,有一张高中文凭。
去广东打工进了一间木线厂,老板看他多读了几年书,就让他帮助管理车间。
一年后提拔他当厂长。
每月拿四五千工资,还是在93年的事。
普通的工厂员工只拿四五百块钱,他是人家的十倍。
那两年他回月舟村,成了村里人眼中的能人。
人们都是潘厂长、潘厂长的叫他。
许多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跟他去了广东进厂打工挣钱。
那一年他也终于迎娶了月舟村小学校长的女儿为妻。
起了一栋二层楼的土坯房,当年大儿子出生。
一切都很美好。
他若不是读了高中能够拥有这些。
就是潘生福这个泥鳅,即使读了高中,也一直没有离开月舟村半步。
许卫军也是无奈地说:“吴老师,你说我们几个不混吃等死熬一张文凭,又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