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过!”贝小帅不甘示弱道。
毛孩一马当先,给他们做示范,手扶着铁索,脚不停步的走了过去,众人一看,挺简单的嘛,比走钢丝容易多了。
于是他们拿出登山用的绳索和挂钩,系上保险带,蹲着身子往前走,走走停停,如履薄冰,卓力第一个走了过去,然后是贝小帅,过去之后在对面大声鼓励这边的人:“快点过来,容易得很。”
又是几个人爬了过去,最后只剩下老程头、刘子光、周文。
周文吓得直哆嗦,说什么也不敢过,最后是老程头和刘子光一左一右扶着他走过了桥,正好一阵山风吹过,铁索随风摆动,周文吓得尖叫起来,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一踏上对岸的土地,周文的脚都软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嘴里咕哝着:“妈呀,太吓人了。”
更让他害怕的还在后头,桥头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面篆刻着一行小字:“**二十八年建,捐资建桥人”估计都是当地的太平绅士,小地主之类。
“天哪,这桥七十多年了!”周文惊叹道,众人看到石碑上的字,也是心有余悸,这桥虽然坚固,但毕竟年头久远,万一有个闪失可就粉身碎骨了。
过了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铁索桥,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至少心理上是这样,连续翻了两座山头之后,野猪峪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位于山窝中的自然村,放眼望去,炊烟袅袅,四五十户人家的草房错落有致,枝头杜鹃在鸣叫,山坡上野花烂漫,一派与世无争的山村田园风光。
“这就是俺家,野猪峪。”毛孩说完,撒开脚步往村里跑,一边跑一边喊道:“娘,我回来了!”
一只体型硕大的灰狗从村里冲出来,扑在毛孩身上又是舔又是闻的,村民们也三三两两走出来,望着这帮外来的陌生人。
山民们极其热情,把客人们让到自家屋里,烧水劈柴,杀鸡宰羊准备做饭,村里有头有脸的男人陪着客人在屋里说话,孩子们和狗在院子里聚集着,不时探头探脑,女人们则忙着烧锅炒菜,村里热火朝天,喜气洋洋。
野猪峪很穷,穷的超乎想象,除了村里有一部电话机,一台收音机之外就没有电器了,照明用油灯,烧锅取暖用柴火,房子是山石砌成,茅草顶上压着石头,屋里家徒四壁,所有的家当拿出去都换不了几十块钱。
唯一吸引眼球的是毛孩家墙上的奖状,从四十年代的边区政府发放的民兵模仿到六十年代的大比武,九十年代的二等功,程家祖孙三代的荣誉都挂在墙上。
毛孩的母亲、祖母住在家里,太爷爷则带着狗住在远处山上的窝棚里,趁着做饭的空当,刘子光提出要去参观老人的窝棚,老程头欣然同意,带着他来到半山腰,一座窝棚搭在树上,绳梯软软的垂下来,树下有个火塘,灰烬已经冷了,支架上悬着一顶日式90钢盔,上面的黄色五星已经褪色了。
刘子光不禁唏嘘:“村里人靠什么生活啊?”
“种苞谷,养鸡,养羊啥的。”
“山上地少,开荒不易,下趟山要走几十里山路,还要过那么危
险的铁索桥,娃们上学咋办?万一村里有病人咋办?依我说不如搬家走人,进城享福去。”
老程头叹口气,点燃烟袋说:“话是这个理,可是俺走不开啊。”
“为啥走不开?”
老程头一指不远处的一座坟包说:“俺要给赵司令守灵啊。”
坟包前,赫然跪着一具用铁丝缠绕的骷髅,白森森的挺渗人。
5…41 赵司令
坟墓修的很规整,下面一圈用山石砌成,上面的土很新,一根杂草也没有,周围几丈内都打扫的很干净,坟前一座石碑,上刻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抗日救**司令赵子铭之墓。
而那具跪在坟前的骷髅,经历数十年风吹雨打已经变成了灰黄色,能清晰看出脖颈处的骨头断过,后来又用铁丝捆扎上的,骷髅身形不高,不到一米六的样子,说不定是个日本人。
刘子光问道:“老爷子,这个赵子铭是什么人?姓国还是姓共?”
老程头说:“说来话长了,1937年,鬼子进了中原,先打卢沟桥,后进的山海关,咱们南泰县城的**一枪未放就撒丫子跑了,鬼子兵占了南泰,驻扎了一个小队的人马,镇着四乡八县的百姓,咱中国人也有不愿做亡国奴的烈性汉子,赵司令拉起队伍,连夜端了鬼子的炮楼,砍了十八个脑壳,缴了一挺歪把子,从此竖起咱南泰抗日救**的大旗,有人说他姓国,有人说他姓共,咱老百姓也闹不清楚那些道道,只知道赵司令的队伍是打鬼子的好汉!”
老人提起当年,一脸的感慨,仿佛无限往事涌上心头,刘子光肃然起敬,点了三支烟摆在坟头前,又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
“老爷子,您认识赵司令?”
老程头一拍大腿:“不光认识,俺还是赵司令的警卫员哩,那年俺正好十六岁,跟俺爹在山里当猎户,俺爹和赵司令一见如故,拜了把子,后来俺爹和鬼子干仗的时候牺牲了,把俺托付给赵司令当了警卫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