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类稿件,编辑们向来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这类稿件质量大多不太符合录用标准,偏偏作者来头普遍都不小,不仅是让编辑们感到为难,同样也在拷问着他们作为编辑的职业道德和良心。
但这次的情况却不同,这可是林朝阳的新作啊,而且听说还是“久经考验”
,既然能被送下来,那证明必然是获得了上面领导的认可的。
大家一反之前听到“戴帽稿”
的唯恐避之不及,争先恐后的打算先睹为快。
可惜稿子却被程树榛和崔道义牢牢的攥在了手里,根本不给大家机会,让众人很是不满。
其实这事倒不是程树榛和崔道义专权,而是送稿子来的领导级别太高,他们不敢怠慢。
花了几天事件把稿件从头到尾审阅、研读一番,程树榛掩卷长叹,他不是觉得小说不好,反而是觉得写得太好了,有一种让人难望项背,拍马难及的好。
他自己就是报告文学作家出身,身为文学创作者,他实在无法想象人需要怎样的才情才能挥就出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来。
“老崔,小说看完了吗?你觉得怎么样?”
程树榛将崔道义找到办公室,询问他关于小说的想法。
“看完了。”
程树榛本以为崔道义要接着说下去,结果等了半天却一直没下文。
“你倒是说话啊!”
他催促道。
崔道义摇了摇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什么叫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崔道义想了想,嘴巴翕张两次,犹豫着说道:“气势磅礴!
恢宏无匹!”
程树榛点了点头,这两个词总结的很到位。
等了一会儿,程树榛问:“没了?”
“我得缓缓,审稿意见过几天我再给你,我得再翻一遍小说。”
程树榛有些失望,不过想到这部小说的字数,想要详细的总结出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他拿到稿件之后,仅仅是通读一遍就花了一周时间,崔道义也是如此。
“你别光问我,你什么感受?”
崔道义反问。
程树榛的手在椅子扶手上来回拍打,沉吟良久,崔道义以为他正在酝酿,满心期待。
半晌后,程树榛才开口道:“你说,这玩意是他是怎么过审的?”
崔道义强忍着翻白眼的心,“你想了半天,就这一个问题?”
“当然不是。
你不是也需要时间消化吗?我也一样。
煌煌八十余万字的巨著啊,从格局和故事的复杂程度而言,还要超过当年的《闯关东》。
这样的小说,谁能想到他还能写出第二部啊!”
崔道义完全理解程树榛的意思,对于作家而言,写作是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
阅历、知识、才华都是作家们所依仗的创作源泉,但这些源泉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