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正是看到了站在人群外的洪子诚,才从学生中间走出来。
两人已经好久没见过面了,聊了几句后洪子诚热情的拉着林朝阳往西南门去,他要请林朝阳到长征饭庄吃饭。
老虎洞胡同跟以前比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热闹了。
哦,对了,长征饭庄的熘肝尖涨价了,8毛涨到1块2毛。
除了熘肝尖,别的菜也涨价了。
“哎呀,一晃多长时间没见你了!”
洪子诚感慨着说道。
这两年林朝阳偶尔回燕大,多是回岳父家,很少与燕大的师生交流,即便见面也是匆匆一瞥。
“刚才的演讲讲的很好,不过好像不太符合你的性格。”
洪子诚调侃道。
林朝阳笑了一声,“有感而发,燕大这几年变化挺大的。”
洪子诚心中明白林朝阳所谓的“变化大”
是何意,他每天在燕大工作生活,没人比他更清楚。
“开放嘛,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化的。”
洪子诚说了一句,将话题转移开,打趣道:“你推动的那个文学奖项我可听说了,没搞个最佳文学批评奖可不够意思。”
“等以后再搞评奖,我肯定想着。”
玩笑了一句,林朝阳才正色道:“贪多嚼不烂,囊括小说类奖项就不错了,奖项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力。”
洪子诚颔首认可,又说道:“你不知道吧?我受到邀请,成为评委了。”
“那你以后评奖没戏了,当了评委四年不能参评。”
“我又不写小说。”
两人说说笑笑,老朋友久未见面,边吃边聊,气氛轻松又愉快,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分开。
隔了几天的傍晚,大舅哥出现在小六部口胡同。
“嘿!
朝阳,我发现你一回燕大总能引起点轰动!”
“轰动?什么轰动?”
陶玉书问。
“你不知道?”
陶玉成掏出来一份校报,上面刊登了林朝阳当日在三角地的讲话。
讲话还被校报起了个名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林朝阳同志寄语燕大学子》。
林朝阳好奇的看着报纸,问:“这哪来的?记的还挺全。”
“有博闻强记的学生合力回忆了你的讲话,最开始是汇总了之后贴到了三角地的海报栏上。
后来校报的记者觉得不错,就登上了,反响还挺大的,获得了不少学生的拥护。”
陶玉书看了一阵报纸,心中愉悦,问大哥:“你今儿来干嘛?”
“我来问问《红高粱》什么时候上映。”
“快了,下周就上。”
眼下正月十五都过了,如果不是为了《红高粱》的上映,陶玉书早回香江了,那边还一堆事呢。
“办首映吗?给我弄几张票?”
“回头我让玉墨给你送过去。”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