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耕气得手指直发抖。
他想起南县乡附近小学学生们腹泻、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学校为了将大事化小,借口陈米霉米,现在想来,很可能与这些化学品有关。
“必须揭发这件事。”
邓成钢也握紧了拳头。
南向晚点头,但她却道:“这是肯定的,但这事最好以另一种方式曝光。”
作为教育处副处长,她直接插手工业安全事务不仅越权,还可能打草惊蛇。
在八十年代的体制下,跨部门举报往往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尤其她还是个女性干部。
经过深思熟虑,南向晚决定采取更隐蔽的方式。
她如今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取信于人的证据:拍摄的照片,记录卡车进出时间的笔记,以及从图书馆找到的关于这种化工原料危害的科学资料。
她将所有证据仔细整理好,装入一个牛皮纸档案袋,用打字机打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信,但没有署名。
周一清晨,邓成钢戴着帽子,早早来到《江州日报》社门口,趁着门卫不注意,将档案袋投进了报社的意见箱。
“怎么样?”
赵耕见他回来,赶紧问成功了没有。
“我办事,你还不放心?”
邓成钢淡声道。
南向晚拍了拍他结实的臂膀,眉开眼笑:“行,接下来我们就等着事情的发酵,引起上面部门的重视。”
她相信,作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江州日报》不会对这样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视而不见的。
“不过市里这么多报社,向晚姐你怎么偏偏挑了江州日报?”
赵耕问。
南向晚:“这江州日报的老社长我见过,是陈教授认识的人,他是一个具有正义感、也有新闻者风骨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被任何人轻易收买,他会为老百姓发声的。”
“原来如此啊,也是,这事若真闹起来,我瞧着肯定不简单,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背后是些什么人在操纵。”
——
当天下午,《江州日报》社长像往常一样检查意见箱。
这位五十出头的老报人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式黑框眼镜,是江州新闻界的标杆人物。
“咦?今天倒是有收获啊。”
他笑眯眯地拆开那个没有署名的厚实档案袋,当里面的照片摆在桌面上时,他一下就激动了起来。
“小张!
立刻叫周明和杜晓到我办公室来!”
柯学真的声音因兴奋而略微发颤。
不到五分钟,报社最资深的调查记者周明和新来的大学生杜晓就站在了社长办公室。
周明四十岁左右,皮肤黝黑,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是报社出了名的“硬骨头”
。
而杜晓则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圆脸上架着副圆眼镜,刚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充满理想主义的热情。
“你们看看这个。”
柯学真将档案袋里的东西摊在桌上:“有人匿名举报南县乡西郊储存粮仓被用来偷运储存有毒化工原料,并且近来县中心小学,与其周边五公里的几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集体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