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后,鲁地怕是会有饥荒,得提前准备。”
汤潇逸的心情并不沉重,甚至有些惊喜。
“啊?”
刘一鸣嘴巴微张。
粮食价格已经涨了不少了,常平仓再吃进,那不得饿死一大片?
“大人,常平仓的银子是有数的,以当下的粮食价格,怕买不了多少……”
汤潇逸摇摇头:
“挖船坞的钱不是不够嘛,这些粮商都是大户,拿下他们,钱肯定是够了,粮食应该也不差。”
“日落之后,让徐希颜派兵戒严,许进不许出,然后把人都抓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该挖矿的挖矿,挖不了的枪毙。”
刘一鸣一惊,急忙制止:
“大人万万不可!这些粮商身后牵扯甚广,现在咱们已经够高调了,还是低调些好。”
“而且这些粮商虽然该杀,但各地粮食流转确实离不开他们,若是都抓了,后果不堪设想呀大人!”
就和盐商一样,大粮商垄断了许多地方的粮食贸易,是粮食流转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要是粮商没了,不仅淞沪可能会缺粮,其余缺粮的地区也会被影响。
而两江、湖广等地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会大跌。
得到的钱少了,佃户和贫农会因交不起税、还不起地主的高利贷而破产,中农富农也会元气大伤。
而且影响会持续两三年之久。
“我不是第一天想动这些粮商了,粮食掌握在这些人手里,我睡不着啊。”
这个时代的粮商可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官商。
收获季联合压低收购价格,青黄不接时抬高出售价格都是正常行为,没什么说的。
和官府勾结,故意拖延收购时间、收获季开仓放粮,让税吏去催收,把粮食价格压低到极致也不算什么。
和官府、地主勾结,故意给农民放贷然后压低粮价,导致破产。
就这么说吧,把粮商和掌柜们全抓起来,挨个枪毙,没有一个冤枉的。
甚至,还有漏网之鱼,因为他们的家人也参与了。
粮食是稳定的根本,之前是汤潇逸没办法取代粮商,所以一直没动手。
“我手握大军,我爹是两江总督,地利人和都在我,这次粮商哄抬物价,发国难财,天时也倒向我了,我还怕什么?”
“把人都抓起来,家产充公,家不在两江闵浙的,和当地主官分润一二也好。”
汤潇逸提笔写信,
“我会让我爹宣布两江实施粮食军管,招募船丁,接收粮商的船只,负责两江闽浙的大宗粮食运输。”
“再由闵军接手常平仓,改常平仓为粮站,统一负责两江闽浙大宗粮食收购和出售任务。”
汤潇逸只抓大宗,主要是人手不足,不可能渗透到方方面面。
要是真搞粮站,哪怕就他这点地方,也要搞个几十万人的大系统才能运转起来。
喜欢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