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好,没遇上飞机晚点。”王观笑道,想想国内的交通情况,这切切实实是运气。
钱老笑了笑,招手道:“回家一个月,听说期间你跑到黄州去了,把那边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其中的罪魁祸首带过来了没有?”
“带了。”
王观轻笑道:“也是我机灵,不然东西或许带不过来了。”
“瞎扯。”钱老摇头道:“你自己的东西,你自己不愿意,别人还能抢去了?现在社会也比较开明了,不要把人心想得太坏。”
王观唯唯诺诺,心里却觉得,不是自己把人心想得险恶,而是某些人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小心提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当然,王观也没说这些煞风景的话,而是在行李箱中把赤壁赋长卷拿了出来,然后在旁边的长桌铺开了小半,再回头笑道:“钱老,东西在这里了,您慢慢鉴赏。”
“嗯,确实要好好看看。”钱老点头道:“不仅是我,知道这件东西是你的,易之也嚷着要向你借来观赏研究一段时间。”
“好呀。”王观笑道:“到时候再请周老帮忙临摹一幅,再挂在拾遗阁当招牌用。”
“这主意不好……”钱老轻轻摇头,随即笑眯眯道:“一幅太少了,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轻易借人,至少要两幅三幅吧。”
“明白。”王观深以为然。
在说笑之中,钱老也拿出了一排放大镜,收敛心神,仔细观赏长卷。专注打量十几分钟之后,他的脸上才重新露出赞许的笑容,显然也是确认东西是真迹无疑了。
一个专业的鉴定师,绝对不会人云亦云。不能别人说是真的东西,就觉得肯定不会假。没有主见的鉴定师,永远不可能再进一步。
但是太有主见也不成,这样又容易听不进正确的意见。所以优秀的鉴定师,却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把握住平衡点。不仅要有自己的主见,更要充分参考别人的意见,最终顺利鉴定出东西的真伪。
现在钱老就是这样,就算相信田老等人的鉴定,不过也要综合自己的判断,才确定赤壁赋长卷是真迹。说白了,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对于收藏鉴赏家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绝对不是什么空话。
时代在进步,每年不仅是科技在日益更新换代,连做假的手法也是在不断的演变。如果觉得自己的经验足够丰富应对一切造假伎俩,那么离打眼的日子也不远了。
王观最佩服的就是钱老这种每天都在坚持学习的毅力,不仅是钱老,几乎每个大收藏家都是这样,时时刻刻在汲取养分,免得落伍了被淘汰。
就是有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在,所以尽管王观取得了常人难以期盼的成绩,却不敢有任何的骄傲自满。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成绩蕴含了极大的水分,根本不像钱老等人,完全是踏踏实实,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根基非常沉稳,无可撼动……(未完待续。。)
第749章 夜光杯的传说
ps: 第二更了,还有月票的话,就请多支持一下吧。
谦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骄纵。
王观是幸运的,在钱老等人的以身作则下,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苗头。或者说就算有这样的苗头,却被钱老察觉出来,及时予以掐灭。
在钱老等人看来,有天赋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天赋的人不走正途。比如说朱大先生,以他巧夺天工的仿古技艺,完全可以成为受人景仰的大师。指不定再过两三百年,他的名声就可以和清代的唐英相提并论。
毕竟唐英也是以仿古出名,不过人家不是单纯的仿古,也会适当的创新,所以深得世人的敬重,甚至把他在瓷都督陶时期的窑口称为唐窑。
能以姓为名,可见唐英做得多么成功,别说两三百年了,就是再过两三千年,只要陶瓷这门技术没有消失,他绝对还会出现在陶瓷史册上。至于朱大先生,就算有名,估计也是留下骂名。而且在正经的史册上,绝对不可能提到他的名字。
人类的社会属性,必然是要抑恶扬善。如果是正史,或许还介绍一下奸臣佞臣的事迹。毕竟古代的奸臣佞臣,除了个别罪恶昭彰的人,其他人到底是好是坏,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但是陶瓷史却不同,这算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史册,只会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是谁创造发明了什么东西。绝对不是提到某年某月某日,谁制造出假以乱真的赝品。所以说,类似朱大先生这样的人,注定要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被后人熟知。
钱老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在王观身上,在他看来以王观的天赋,只要用心学习下去。到了他现在的年纪,取得的成就肯定要远远超过自己。
尽管王观从来没有拜师,但是钱老已经视他为自己的接班人了,自然要用心指导,免得他误入歧途,白白浪费了大好天赋。
对此,王观多少有些明白,心中也十分感激。所以看钱老专注观赏赤壁赋长卷,或者有些口渴了,就顺手奉上一杯清水。
“谢谢……”钱老微微点头。顺手接过杯子啜了口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