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士人,才能举孝廉,步入官场。
若是乱世,还可凭着自身的才学脱颖而出。
而太平之世,没人举荐,只能终老山林。
除此之外,跟随名士就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扬名。
传扬文名,对于加快文气修炼,也有很大的帮助。
舆论清议,掌握在士人手中。
没有士人身份,就传扬不了文名。
就算你是堪比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儒,没有士人的认可,你就传扬不了文名,只能自己按部就班地修炼。
此刻,所有人都殷切地望着卢植。
只见卢植大袖一甩,扶了扶头冠。
一股神秘而博大的气息环绕周身,头顶上浮现出一简玉册。
玉册发出一道温润的白光,照在一位学子的头顶。
只见那学子头顶冒出三尺多高的火红色锦霞。
卢植点点头道:“博陵崔钧,文气三尺,可愿入我门下?”
那青年学子大概十来岁,跟刘备差不多大,一脸激动下拜。
所有人都羡慕嫉妒地看着他。
刘羲留了心,猜测道:“博陵崔钧,不知道是不是后来跟徐庶、诸葛亮等人为友的博陵崔州平?”
小小年纪,文气竟然不比刘羲差多少。
要知道刘羲可是有着数世的积累。
看来这些三国的妖孽人物,都不可小视。
接着又照了几人,都是要么文气只有一点如豆,好似一盏随时要熄灭的灯火,要么干脆一丁点都没有。
一连十几人都是这样,众人心里都忐忑起来。
直到又一个少年的头顶冒出三寸土黄色的光芒,卢植开口道:“涿郡简雍,可入吾门下。”
少年激动地下拜,口称:“先生。”
刘羲多看了一眼,又是一个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