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制动的关键是我们要善于观察,于细微处,发现对手破绽,最后攻其要害,达到自己的目的。
静观其变抓痛脚,就是以静制动,即以己之“静”制服敌之“动”。静不是绝对静止,而是静观、细察、周密思考,若遇强敌或突变,常须此计。
“静”这个字,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门整天不断的关和开,而户枢却常静止着;漂亮和丑陋的面容天天在镜子前“留连”,而镜子却常常静止着;惟独有“静”才能制动。如果随波逐流,随着动而动,所要做的事就必定没有什么结果。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假如不保持宁静的心境,所做的梦也会乱七八糟的。
任何盲动不如不动,静,有时比动更有力量。以静制动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静观并不等于消极,相反还能造成某种气势,迫使对方就范,而自己便坐收其利。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名叫曹福的捕快,由于他长期在衙门担任缉捕盗贼的差役,累积了丰富的经验,难以破获的盗窃大案或人命凶案交给他,很快就能破获,因而曹福很受上级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
平时闲来无事,曹福就喜欢在外溜哒,实际是在观察过往行人的行迹,从中发现可疑之处。
这天,曹福吃罢午饭,又在河堤上游逛。河中船舶如织,南来北往,好一派繁忙景象。这时,一条小舟靠岸了。这是一艘空船,船主将小船的缆绳拴在岸上的一块大石头上,然后就坐在石头上,掏出旱烟抽了起来。
曹福看了一会儿,立刻登上小舟,坐了下来。船主看见有生人上了船,立马跨上船来,催促曹福离开,曹福就是不走。船主说:“你不走,我就要解下缆绳开船了。”曹福却笑着说:“你开船吧,我愿意与你同行。”
船主还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人,喝斥道:“你这人真是岂有此理!为什么赖在我船上不走?”
曹福不紧不慢地说:“因为你船上有异物,我要搜查。我是衙门捕快。”
船主听他这样说,走过去揭开舱板,怒气冲冲地对曹福吼道:“你搜吧!”曹福也跟着过去一看,舱中空无一物。“这下你该上岸了吧!”船主说道。
谁知曹福并不挪步,继续说道:“请把底板打开。”船主坚持不肯。曹福拿起一根铁锤,硬把底板撬开,发现底板下厚厚一层金帛。船主顿时傻了眼。曹福将其扭送衙门,经审讯船主是多年的老贼。
曹福似乎在漫不经心中拿获老贼,人们十分奇怪,问他凭什么发现船上有赃物的呢。曹福笑着说:“其实这很简单,我看这船很小,船舱又未装什么货物,但它行驶在河中,风浪却不能使其波动;而船主在拴船缆时,牵拽也很是吃力,故我断定船夹底里一定有重物,一查果然如此。”
又有一次,城外田沟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不是本地人,像是外地商人,显然是凶手谋财害命。但案发后,凶手已逃之夭夭,县令严令捕快近日拿获凶手。其他捕快经过明察暗访,查不到丝毫线索,十分焦急,都想去请教一下曹福,可是曹福却不见了踪影。经过一番搜寻,大伙才在河堤边的一座茶馆里找到了他。曹福正临窗而坐,一边喝茶,一面注视着河中的情景。
“曹兄,你真有闲情逸致,坐在这儿品茗赏景,我们都急死了。”大伙不无埋怨地说道。
“急什么?来,来!坐下喝杯茶再说。”曹福招呼大家坐下,眼睛却始终不离河面。
大伙儿被他搞得莫名其妙,说道:“河里有什么看头,除了船还是船。快给我们想想办法吧。”
正在这时候,河对岸有一艘大船开走了,原来被它遮住的一艘中等船呈现出来。这艘船上晒着一床绸被。曹福注视了一会儿,立刻把桌子一拍:“凶犯就在那艘船上面!”
大伙儿来不及细问,都一齐向河边奔去,借了艘小船,很快地划到对岸,连船带人扣了下来,送往衙门。
经过审讯,船主终于招供:一个行商的人坐他的船时,他发现这人带了很多银子,于是起了歹心,夜间乘商人熟睡时把他杀了。然后将尸体抬到岸上,扔在田沟旁。
一桩杀人凶案就这样给破了。事后,大伙儿特地将曹福邀到那座茶馆,请他谈谈怎么就能一眼识别真凶。
曹福呷了一口茶,笑了笑说:“干我们这一行的人,一是要累积经验,二是要善于观察。你们当时大概没有看到,那艘船船尾晒着一床新洗的绸被,上面苍蝇群集,这就有问题。大凡人的血沾上衣被等物后,血迹虽然能够洗去,但血腥味却很难一下子除净,所以招来苍蝇。那床绸被上有苍蝇,证明上面一定有血腥味,苍蝇又聚集了那么多,说明血腥味很浓,肯定沾了很多人血。如果不杀人,哪来这么多的人血?这是其一。其二,只要在船上待过,都应知道船家根本不用或极少使用绸被面的。况且,船家再富有,洗被子时也绝不会将绸面拆去而与被里子一同洗晒,而这个船主就将整床绸被子一起洗晒的,这不是盗来的又是什么?就凭这两点,我断定船主就是凶手。”
听到这里,大伙个个点头称是,无不佩服曹福的智慧和经验。
曹福就是凭着自己经验和智慧,静静的观察,以静制动,但同时又从别人的“动”中发现问题所在,抓住凶手。
以迂为直,放眼长远
高明的人远见卓识,知迂直之计,善于变化万端,捕捉机遇。
“明者远见未萌”。能不能做到放眼长远,预见未来,对于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孙子·军争篇》说:“军急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先知迂直之计者胜。”这就是说,“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而“天下之至难”中又以“知迂直之计”为最难。如果把这里的“争利”理解为“争机遇”的话,能把握谋划迂直关系的人就能获取机遇。所谓知迂直之计,就是要懂得以迂为直的办法,这个计谋表面上看走了迂回曲折的道路,实际上是为获得机遇、更为直接更为有效更为迅速地取得成功创造条件。
日本专家村山孚先生谈《孙子兵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时,旁征博引,曾把中国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我们党施行的第一个迂直之计。他认为开始是由于“领导人犯了错误,这不是好事”,但“推选了新的领导人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第二个迂直之计是西安事变,“把蒋介石杀了是眼前利益,放了,牺牲眼前利益却得到抗日的脸利”。第三个迂直之计是放弃延安。“看起来失去了一些城市,但从长远来看,获得了全国的解放”。他最后认为:“中国的调整方针,从大局从长远利益来看,也是迂直之计。”
我们认为曲中见直、直中见曲,是放眼长远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曲中见直、直中见曲?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乎于一串圆圈,近乎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迂直相间,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分析要深刻,需要观察,在长期的观察后,“吹糠见米”,伺机而动。
企业管理中,充满着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事。在经营实践中,古代商贾、现代企业家创造了不少运用迂直之计的好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已结晶为经营谚语、格言在经营界流传着,如“为了明年多得利,宁愿今年少受益”,对新产品实行“扶上马,送一程,服务到家门”,“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等等。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前总裁费尔,是位眼光长远的企业家。由于他的远见卓识,使得贝尔电话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费尔在担任该公司总裁的20年内,成功地做出了四项关系到贝尔公司生存与发展,并使它能在种种风险中飞速成长的正确决策。这四项决策是:一,提出所谓“贝尔公司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二,实行所谓“公众管制”;三,建立贝尔研究所;四;开创一个大众资金市场。费尔的这四项决策,都不是解决当前需要的“对症良药”,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创造性大决策。这些决策同当时“众所周知”的看法大相径庭,引起了人们极大议论,费尔本人甚至遭到贝尔公司董事会的解聘。然而,若干年后,费尔的四项大决策,实际上正好对付贝尔公司遭到的特殊困难,使贝尔公司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当时,能否向顾客提供最佳服务成了企业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费尔提出的“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以及为此制定的提高服务质量,衡量服务程度的措施,使贝尔公司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当时,美国发出了将电话收归国营的警报,费尔提出的公众管制,力求确保公司利益,使贝尔公司得以继续生存。当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电讯事业获得了大发展。费尔建立的贝尔研究所最先发展的通讯技术成了种种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先导。当时,资金市场从20年代的投机市场转向所谓“莎莉妈妈”的中产阶层的主妇市场,费尔设计的大众资金市场正投合了“莎莉妈妈”的意愿:担不起风险,有保证的股息,享有资产增值,可免于通货膨胀的威胁,从而保证了贝尔公司在近50年来享有充裕的资金来源。
费尔的大决策,曲中见直,一言以蔽之,谋求机遇于未来。
知迂直之计者胜。我们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倘能做到“权轻重”、“计迂直”,认识矛盾,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步步紧扣目标,运用你狐狸般狡猾的脑袋,调用你聪明的才智,变迂曲为近直,就一定可以走向成功。
逮住机遇乘势而起
对每个人来说,机会是均等的,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把握机遇的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很怪,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机遇也很重要。时机不利时,努力到十分,收获也很有限;时机正好时,用力三分,收获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