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他,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抱负,不甘心就此放弃。
于是,他踏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个权贵之门。
每一次拜访,他都带着满心的期待,希望能得到贵人的赏识与举荐,从而踏上仕途。
他一次又一次地叩响那些朱红色的大门。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大多数时候,他得到的只是冷漠的眼神、敷衍的回应,甚至是无情的闭门羹。
“十谒朱门九不开”,这句话便是他那段艰难岁月的真实写照。
终于,在天宝元年,命运似乎对他露出了一丝微笑。
因着自已在诗坛渐渐积累起的名气,李白有幸受到陛下的征召,得以进入那令无数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翰林院。
初入宫廷之时,他满心欢喜。
以为自已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已的智慧与才华。
可是,现实却再次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在宫廷之中,皇帝不过是欣赏他的文采,将他视作一个御用文人。
只是让他作些应景的诗词歌赋,以供宫廷宴会娱乐之用。
他那满腔的政治抱负,在这看似华丽的宫廷中,却如同泡影般难以实现。
生性豪爽、不羁的李白,怎会甘愿如此。
在宫廷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自已的真性情,不屑于阿谀奉承,看不惯那些蝇营狗苟的行为。
于是,便有了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的壮举。
这在当时的宫廷中,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
在那些权贵的眼中,李白就像是一个异类,一个不懂得规矩的闯入者。
他们在暗中谋划着,等待着时机将李白赶出宫廷。
终于,在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还山”。
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李白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
他的政治抱负,在这一刻彻底落空,满心的希望化为了无尽的失望。
。。。。。。
回忆起这些过往,李白的心中五味杂陈。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痛苦与无奈,又猛地灌了一口酒。
顺着喉咙流下,仿佛在灼烧着他的心。
“反正都过去了。”
他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洒脱,又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落寞。
。。。。。。
[现在觉得要死的事,以后也觉得无所谓,现在就是现在]
[什么时候呢,好像莫名其妙就这样了]
[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周围刻板的思想钻进脑袋,听的多了连自已都觉得这是对的了]
[教育形成了闭环,之前我们听着讨厌的话,现在也从我们口中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