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幕府将军是终极目标。
至于倭国天皇……那不是人做的。
杨世安信中说,倭奴对大明有一种优越感。
他们认为中原皇朝的皇帝变来变去,而倭国天皇家族一直不变。
天皇在倭奴心中,是超脱于人这一层次的物种。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正,天皇家族近亲结婚。
晏鹤年立刻行动,写出密信,派晏小六亲自去找胡宗宪。
活着的东南柱石,就是比死的好用。
之前去到边疆,谭纶、戚继光甚至王崇古,都对晏鹤年很客气,就有胡宗宪的香火情在。
这些猛人都曾是胡宗宪的旧部。
他们知道胡宗宪起复去小琉球是晏鹤年举荐。胡宗宪离京赴任,还跟晏鹤年密会。
把信送出去,晏鹤年先放下倭国的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走一步看三步,把能预见的事提前安排,至于最后成果如何,还得看天意。
比如隔壁的努尔哈赤,现在是努力地学习戏曲,将来会不会血脉觉醒?
也很难说!
晏鹤年进宫汇报跟鞑靼谈判的后续进展。
封贡议和,要等板升人全部南迁再谈,以免俺答出尔反尔,又裹挟板升群体闹事。
俺答最可恶的,就是每次打劫都让板升人冲锋陷阵,以汉人打汉人。
这不是故意恶心人吗?
隆庆皇帝对晏鹤年取得的成果很满意,他让晏鹤年到都察院上任。
至于入阁?
完成封贡大事之后更有底气。
即便如此,还是令人议论。
一般来说,外派各地的督抚、治河的特使、去鞑靼和谈的钦差,都会加一个高级别的御史头衔。
因为代表朝廷,至少也是佥都御史。
这些御史实际上是外官,比如王崇古、谭纶、胡宗宪,都挂着御史的空头衔,却管不上都察院的事。
按套路,晏鹤年回到朝廷,就该卸下这个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