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珣定了定神:“召戚将军北上,刻不容缓。”
得知鞑靼要进犯的消息,怎么能够坐视不理?
大明朝不仅仅是江南。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每一寸国土都是“大明”,每一个百姓都是同胞!
晏珣最信任戚继光……虽未谋面,神交已久。
隆庆皇帝点头。
这件事先不宜大张旗鼓地召开廷议,以免走漏风声后,鞑靼换一个地方进攻,更加防不胜防。
明确知道鞑靼进军目标和路线,可以提前设埋伏打击。
很快,“隆庆速度”办事风格开启。
隆庆皇帝先是大造声势,提出军队的问题。
“东南一带的倭寇已经基本平定,北边的祸患却很严重。先帝在世时,常常愤恨南北边患,重振北军已迫在眉睫。”
然后,皇帝诏令百官就此发表意见。
国子监司业晏珣立刻站出来,建议让谭纶、戚继光等人北上,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
晏珣突然跳出来,让一些人莫名其妙。
你爹打着先帝遗愿的旗号提出开海,你又以什么资格提军队?
国子监司业?
哦!皇帝说了百官都要就此发表意见……分明就是专门为了让晏珣开口。
啧啧!陛下结党!
徐阶最近很忙。
他口口声声不是自己不想放过高拱,而是言官们不愿意。
背地里继续集中力量对付高拱。
内阁其他人都是见风使舵,搞走高拱杀鸡儆猴,内阁才是他说了算!
对于军队的事,他就不是那么关心。
趁着这个时间,皇帝诏令谭纶升兵部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
……从朝廷外派地方的官员,总督、巡抚之类,都要兼一个“御史”。
同时,任命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协助谭纶训练新兵。
诏令一下,皇帝又写一份手书密诏,让戚继光即刻进京。
“朕在密诏中说了鞑靼意图进犯石州的事,希望戚继光能赶得上。”隆庆皇帝语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