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珣升“左春坊左中允”,主要政绩是修《承天大志》,其次是录《永乐大典》。
从这方面来说,晏珣要感激张居正的提拔,所以他也善意地拉张居正做帝党。
张阁老啊!
你既然不能在徐阶和高拱之间左右逢源,不如加入“我们”吧!
众所周知修书容易升官,当初为了《承天大志》这个大饼,徐阶和袁炜撸起袖子干架。
而现在的《世宗实录》,重要性不低于《承天大志》。
本来张居正还想为徐阶争一争,但是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是用《世宗实录》掩盖京察的波动,他也放下这件事。
先撸起袖子搞京察!
因此,修《世宗实录》的大饼,真的落实在李春芳头上。
修史书的工作,安排在文渊阁的藏书楼旁边,方便修史的人随时查阅资料。
众所周知,所谓阁老负责修史,其实都是挂名。
无论是徐阶还是李春芳“负责”,都只起到监督、总揽作用。
真正干活的是被抽调来的各部官员、小翰林、国子监高级监生。
从洪武五年开始,国子监就有监生实习制度。高年级监生到各部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
晏珣惊讶地发现,有不少监生来他这里走门路,想参与到修《世宗实录》的项目。
“今年是乡试之年,你们不抓紧时间准备秋闱,还有心思去修史?”晏老师语气不赞同。
这些监生说:“我们是荫监,这一科中举的机会不大。不如跟在大人们身边学习,将来入朝为官也是资历。”
说白了这些都是官二代,甚至可以不用科举就能当官。
一个典型的栗子,现任小阁老徐璠,就是从监生直接出仕,官至太常寺少卿。
当然徐璠挺有能力,曾经做大包工头,主持重修永寿宫。
他的栗子,侧面说明在大明朝,读书好不如有个好爹。
“既然你们都想参与,我就组织一次考试,选择优秀的人才举荐给李阁老。”晏司业很公正。
监生们傻眼,还要考试?
送礼不行吗?
晏司业开个底价,咱们竞标也行嘛!
有人走晏珣的门路,也有人走李春芳的门路。
为了咬一口《世宗实录》的饼,不知多少人费尽心思。
晏鹤年:……我没主动开口啊!是李春芳请我去的!我只好穿戴整齐去文渊阁,近距离围观阁老们火力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