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华懂了,那就是选张居正。
重录《永乐大典》要很多年,再多人手都不嫌多。就连胡正蒙、张四维这些老资格的翰林,也在搞这个大项目。
其他有志于考进翰林院的新进士,都去拜张居正的码头。
徐阁老的门难进,拜张太岳也差不多!
晏珣看着来自家拜访的……归有光、徐渭、许国。
好家伙!
就这么几个人,还都是三甲同进士。
难道在新人眼中,他跟张居正差距那么远?
晏珣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归有光失笑:“你确实跟太岳差很远。本来修《承天大志》都是太岳的事,莫名其妙落在你头上而已。”
晏珣瞪眼:“归老兄讲道理!什么叫‘莫名其妙’?天意!是天意你懂不懂?”
“懂。”
就是明明没有人提名,抓阄还能抓到你。
晏珣看着这几个人,叹道:“你们的名次虽然靠后,但是官场前途不全看进士排名。日后的路还长着,不忘初心、尽心为国为民,也算不辜负数十年寒窗苦读。”
几个人站起来称“是”。
因为晏珣是同考官,四舍五入可以算他们的老师。
呃……在座的就老师最年轻,其他人全是“大器晚成”,许国也已经四十岁。
在推崇神童的大明朝,四十岁的进士算凑合,并没有年龄优势。
各人说起打算,归有光要谋一个知县,徐渭只想追随胡宗宪。
许国赧然:“我想进翰林院。”
……借着南直隶同乡以及乡试同科的交情上门,就是想走晏珣的门路啊!
晏珣说:“翰林院要招一些‘翰林检讨’,负责修史书,不限二甲三甲,你可以试一试。”
许国连忙道谢。
幸好提前来拜码头,否则他傻傻地在六部观政,到时候错失先机。
除了这些有关系的人,青史可能有名的沈鲤也来晏家。
沈鲤,河南归德府人,跟高拱算同乡。
但他进京后并没有拜访高拱,中同进士也没去高府,反而来了晏家。
晏珣高兴笑道:“我以前仿佛听过你的名字,现在相见就算故友重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