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仙就是晏珣晏文瑄!他可以把煤炭炼成仙丹,裕王跟着他一起炼丹!”
“可见传言不可信。我见过晏珣研究造化之学,跟炼丹是两回事。”
徐枳目光闪亮:“爹!你看我有没有天赋?我想拜晏珣为师,跟他学造化之学。”
“你啊!跟晏珣学画画吧!他的画不比我差。”徐渭和蔼地摸摸小儿子的头。
大号养废了,不得把精力集中在小号身上?
他忽然感到后心一凉,回头一看,对上长子阴冷的眼神。
呃!
把徐枚这不孝子送进京交给晏鹤年调教,晏神仙擅长压制一切不服!
嘉靖四十四年的新年,晏珣和去年一样,跟父亲一起四处拜年。
京城的习俗,节礼都是提前送。
年初一这一天,人人穿着新衣,轻松简单地出门,路上遇到相识的相互作揖、说吉祥话。
和别处不同的是,京官们拜年是“半自助”的。
明代有个叫王锜的人在《寓圃杂记》中描述“京师风俗,每正旦,主人皆出贺,维置白纸簿笔砚于几上;贺客至,书其名,无迎送也。”
主人都出门拜年,所以你到别人家里,也没有主人招待,只在门房纸薄上写贺词,不必迎来送往。
京官的年假有限,如果一家家寒暄吃酒,哪里忙得过来?
晏珣忙乱几天,拿出去年的“贺薄”和今年的对比,发现今年多了很多拜年的。
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晏家写贺词。
说不定新科状元也在其中!
晏珣估摸,除了他多才多艺受欢迎,跟他即将担任的会试同考官有关。
“今年的节礼收得比往年多,不要紧吧?以往就听说,会试有搜落卷,有关系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上榜。我这算不上受贿吧?”
晏鹤年笑道:“搜落卷?那是主考官要考虑的事。你是同考官,公正评判《礼记》一房的文章即可。”
晏珣松了一口气。
他第一次担任科举考官,这种关系到他人前途命运的事,想想就紧张。
尤其今年已经是嘉靖四十四年,说不定就是嘉靖朝的最后一科会试。
一朝天子一朝臣。
开年之后,徐渭一家赶到京城,暂住绍兴会馆。
因为晏珣是会试同考官,即便不是《易经》一房,还是避嫌一下比较好。
徐渭带着妻儿到晏家拜访,送上火腿、笋干以及两坛黄酒。
张氏担心太简薄,徐渭却说正合适。
王徽招待张氏,在园子里闲话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