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余有丁也是《易经》一房,他内定一个名额,其他人竞争压力更大。
张四维见势不妙,剑走偏锋给李妃的父亲李伟送钱,走裕王的门路。
李伟缺钱,张四维正好有的是钱。
会试同考官有多重要?
……另一个时空。余有丁很佩服归有光,曾想拜归有光为老师。归有光屡败屡战,直到嘉靖四十四年会试,同考官之一是余有丁!
虽然会试要糊名、誊抄,余有丁还是轻易认出归有光的文章,郑重地荐给主考官高拱。
科举尽可能的程序公正,一些潜规则还是无法避免,早已名满天下归有光终于榜上有名。
……
现在,归有光给晏珣做幕僚,跟翰林一起修《承天大志》。余有丁要认出归有光的文章,一点难度都没有。
年底,京城已经有不少举子赶到,官宦人家更是各显神通将子弟的文章送到同考官手中。
不就是打着“熟悉熟悉”的主意?
晏珣对老爹很有信心,没有着急将徐渭的文章送给余有丁,谁知意外发生。
他自己被选为《礼记》同考官。
“我?为什么是我?”晏珣惊呆了。
有爹在,凭什么让他干正事?
去西山挖煤、烤肉、搞实验,才是他应该干的事。
翰林学士瞿景淳理所当然:“上一科前三甲担任下一科会试同考官,是不成文的规矩。你又是《承天大志》执行总编,论资历论名声,不选你选谁?”
“那我爹呢?”晏珣问。
有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瞿景淳说:“这一次会试选中你,没必要再选令尊,以免不必要的争论。他轮值诰敕房,常伴陛下左右,正好选为殿试执事官。”
殿试名义主考官是皇帝,需要读卷官和执事官辅助。
瞿景淳挑眉笑道:“做殿试考官好哦,各个环节都有得吃,伙食很不错。到时候我和李春芳也在。”
言下之意,帮晏鹤年争取到“肥差”。
晏珣哭笑不得,谁缺这一顿吃的?
会试是淘汰赛,殿试是排名赛。因此对考生来说,会试比殿试更决定命运。
问题来了,他是《礼记》同考官,对归有光、徐文长爱莫能助。
各房同考官名单揭晓,选中的眉开眼笑,没中的暗暗失落。
同考官竟然没有上一科状元晏鹤年,多少有些不合理。
翰林院中议论纷纷,有人吐槽余有丁和张四维走后门,同情晏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