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正式开始。
夏国斌不是正式参会,他没有参与到研究中,只是过来说一下实验结果,然后就带着郁闷离开了。
在离开之前,他还满是哀怨的看向了王浩。
王浩感觉莫名其妙。
不过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就顺着纳微实验室的成果,说起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在材料制造上下手。”
“你们都听了夏教授的实验,他们发现合金切面,是一个个小球组成,如果我们以技术所能支持的最小单位,来制造出一个个小的材料颗粒,然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
“然后,以此进行反重力实验,会怎么样呢?”
会议室陷入了沉默。
大家都思考着王浩所说的方法,仔细思考觉得很有道理,但疑问也肯定是有的。
组里的材料专家张世强就直接问道,“制造一个个的小颗粒,要怎么把他们黏合在一起呢?”
“如果只是外压的方式放在一起,会破坏小颗粒的结构,也肯定会出现很多缝隙。”
“其他方式……”
“会对材料制造技术要求很高……”
其他人也讨论起来。
“或许可以在中心放置一条主线路,四周的小颗粒嵌入到主线路中,一直连接着?”
“这样做就没意义了。”
“也可以用磁场吸附的方式,让小颗粒自然有序排列,外围再固定好……”
“不一定是横切,也可以竖切,把材料做成一根根带有小颗粒的线,然后有序缠绕在一起……”
“……”,!
bsp;他深吸了一口气,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在材料制造过程中,就依照架构反重力场的需求,来进行尽量微小程度上的排列,是不是会大大提升所制造出的反重力场强度?”
“这可能是技术飞跃式提升的锲机!”
“还是要和其他人讨论一下……”
他的想法很简单。
原来制造反重力场的底层材料布局,就是把材料打造成各种形状,尽量增大整体朝着单一方向的叠加效果。
材料内部的半拓扑结构,导电状态下激发反重力效果,可不是朝着单一方向的,而是非常非常的复杂。
比如,就像是光的散射。
如果光打在一个粗糙的切面上,传递方向就会非常混乱。
现在制造反重力场,就是调整粗糙的切面,尽量把更平滑的位置对准光源,来达到固定光线传播方向的效果。
如果把粗糙的切面尽量变得平整呢?
换句话说,就是制造材料的过程中,不是制造一个整体,而是让材料成为众多微小结构的组合……
“一定可行!”
王浩越想就越有信心。
他去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并集合所有的核心研究员一起开会,还邀请夏国斌去做一个实验成果说明。
夏国斌顿时感到很兴奋。
他也没想到新的实验发现,能够得到王浩这么大的重视,还要自己到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会议上做说明。
那可是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啊!
如果换做十年前的物理实验室,他根本就心无波动,时代变迁的太快,曾经的物理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所做的研究连他都根本没有资格接触。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