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的热心,好事几乎都做尽了,后来却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都疏远他,不爱理他。他每次热心地帮助人家,大家好像还不乐意,他很困惑。
像刘伟这样“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这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才能达到较好的人际效果。
人的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所以,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朋友、熟人之间适当开开玩笑,可以活跃气氛、融洽关系,增进友谊。
但开玩笑一定要适度,要因人、因时、因环境、因内容而定。
1。开玩笑要看对象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性格不同,和宽容大度的人开点玩笑,或许可调节气氛;和女同学、女同事开玩笑,则要适可而止。
2。开玩笑要看时间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开玩笑,最好选择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当对方因小事生气时,通过开玩笑把对方的情绪扭转过来。
3。开玩笑要看场合、环境
在图书馆、医院等要求保持肃静的场合,不要开玩笑;在治丧等悲哀的气氛中,不宜开玩笑。
4。开玩笑要注意内容
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雅。在社交活动中,忌开庸俗的玩笑。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尤其不能以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取笑。
有句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乃人间胜境,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是因为身在山中之故。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关。
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2。要有容纳意识
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3。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
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催化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绝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