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啊,还是二姑娘这样好。看我家妍儿,饭也没吃几口。”姨母对母亲说,又转过来看着顾妍:“你要什么时候吃饭像你雨妹妹这样,母亲就高兴了。”
“我给妍姐姐剥。”谷雨眯起眼睛对着姨母笑,一边把剥好的蟹肉放在顾妍碗里。“我辛苦剥的,你可得通通吃完。”
另一桌的姨夫开口说道:“春节过后不过多时便要举行科考了,各位学子不知准备的如何啊?”
大哥谷裕率先答道:“论天资我远不及在座的几位,只盼勤能补拙。我已经做好了来年再战的准备。”
李四郎道:“若要论天资,孙兄是公认的第一,想必这次科考必能金榜题名。”
孙牧之赶忙回:“是李兄谬赞了。叶公子远见卓识,看问题总是见解独到,每每与叶公子交谈都能让我受益颇多。”
叶寻听此哈哈大笑,道:“各位俊才倒是虚怀若谷。我有一问,思虑已久,或许各位后生能有独树一帜的新想法。”
“噢,是吗,父亲不妨说说看。”顾敛道。
谷雨也好奇地扭过头去听。
“我大宋经济繁荣,商业兴旺,朝廷花了大力气铸铜钱,却仍然存在钱荒,各位认为何解啊?”
谷雨停下了剥螃蟹的手,心想,这题我会啊。但还是先听听这群书生怎么说吧。
刘二郎率先答道:“我大宋和平安定,边境贸易频繁。我国铜钱质量上乘,许多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国的商人大量囤积我国铜钱,造成国内钱荒。在下认为,应当禁止铜钱流出我大宋边境。”
谷雨听了,微微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李四郎对刘二郎的话表示同意,并补充道:“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认为,应当从民间收取铜器、铜制品,上交官府以扩大铜材来源,增加铜钱供应。”
男宾席的各位都若有所思,叶寻微微颔首看向儿子。
叶顾敛见此,道:“私以为朝廷不应随意征收百姓私物,百姓安居乃是朝廷安稳之根本,若是什么都想取之于民,只怕是饮鸩止渴。”
谷雨瞥了一眼被反驳的李四郎,他面色甚是难看,小眼睛和眉毛挤成了一团。
表哥顿了顿继续说:“我认为,若加大开采铜矿仍不能满足铜钱需求的话,可考虑铸铁钱,铁的产量是铜的数十倍有余,以铁代铜,或能解钱荒之虞。”
谷雨听了也轻轻点头,又想听听传说中名列前茅的孙牧之怎么说。
“不错。不知孙牧之有何高见?”叶寻问道。
孙牧之点点头,徐徐道来:“我认为各位说的都在理,尤其同意叶公子的观点,但我以为以铁钱替代铜钱,不如大规模推广纸币。一来方便印刷生产,成本大大低于金属货币,且取之不尽;二来分割简便,交易轻便,也不像金属货币那样在流通中易折损;三来纸币若得推广,商品贸易必定更加繁荣,经济向好,商品增多,反过来也有益于铜钱的流通。”
谷雨放下了手里的螃蟹,擦了擦手。这孙牧之,信而不骄,果然很有见解。
但她觉得他想得还不够周全,若是以他的想法实施货币政策,一个不慎恐怕结果就会适得其反,酿成大祸。
但谷雨看一旁的男人们都点头称赞,连姨夫也连连点头,她忍不住出声反驳:“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此话一出,一旁的男人女人纷纷扭头过来看她,露出惊讶的表情。
“噢?二姑娘有何高见不妨说说。”姨夫满是好奇地问道。
谷雨被看得有些不自然,“咳咳,首先,各位说得都有些道理,尤其是孙二郎。但不知孙兄是否有想过,在金、银、铜、纸币四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若纸币的市场价低于金银铜,你会存储哪种货币作为家中存款呢?”
“那自然是金、银最后是铜钱。”
“是的,那么市场上的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被百姓作为储备留在家中,市场上只剩下易发行、但自身并无价值的纸币;届时为了缓解市场上良币不足,是否又继续印发纸币?超量印发纸币又将引起物价上涨,导致纸币价值下降。此时若商贾不愿再以纸币交易,而铜钱有限,商品数量比可交易的货币还多,届时是否又会物价下降,经济衰退?”
孙牧之听着谷雨的话逐渐皱起了眉头,似陷入了深思,良久才回道:“姑娘说得句句在理。看来在下刚才的主张过于片面,还需要仔细斟酌才能作答。”
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而庞大的课题,孙牧之再博学多才也会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一时想不明白再正常不过。
历史上的两宋经济、金融高度发达,然而最终都败在了货币政策上。
林谷雨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接受的现代金融学教育,自然起点要比他们高得多。她这一番阔论让众人鸦雀无声。
叶寻深深地点了点头,看了眼一旁惊讶地微张着嘴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