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道破: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谁都难免遭受暗箭的伤害。都说人心难测,小人难防,他们的险恶用心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只要我们不把这种伤害和欺骗梗塞于心,就会摒弃许多个人的痛苦和烦恼。
10、疾贤妒能是小人的病根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好呢?”亚里士多德答道:“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他本身所受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和珅,清朝乾隆帝第一宠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终其一生,他为追求金钱、权力而费尽心机,专权二十余年,贪尽天下财富。
和珅少年时就进宫当差了,他只在官学中念过几天书,除了“四书”读得比较熟以外,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和珅虽然善于巴结逢迎,并凭借这一特长讨取了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得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是,和珅肚子里除了几根花花肠子,没有多少真“货”,这毕竟是他的弱点,和珅最怕和别人比才学,最恨别人比他强,他就像一个嫉贤妒能的“武大郎”,容不得高过他的人。
仁宗嘉庆帝的师傅朱硅,是一位学识渊博、正直能干的大臣。嘉庆当时还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皇子,他对他的老师极为敬重,师生二人时常往来和诗,感情颇为融洽。
有一次,嘉庆帝给朱硅写了一首祝诗,诗中称颂了老师的人品才学,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和珅一向嫉妒朱硅,对朱硅的一举一动都比较留心,总是存心找他的毛病,以便有机会进行陷害。后来,朱硅离开京城,出任两广总督。他到任后,兢兢业业,秉公办事,执政清廉,卓有成效,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乾隆帝考察了朱硅的政迹,打算把他召回京中,授予他大学士之职。和珅听说乾隆帝的这个意思,心里又气又妒,他早已觊觎大学士的职位,岂能甘心这个大权落在别人手中,再说,他又很忌妒朱硅的才能。
和珅表面上不露声色,暗中却变着法儿说朱硅的坏话,他把当年嘉庆帝给朱硅写贺诗的旧事又翻了出来,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说朱硅和皇子的关系不正常,教唆皇子写诗恭维他。和珅还列举了一大串历史事例,别有用心地说凡是有“市恩”行动的人,都有野心,恐怕大清将来要重蹈覆辙。
他这一席诬告的谎话使乾隆帝对朱硅心生厌恶,乾隆帝最憎恨怀有野心的人,他当即就要下旨逮捕朱硅,严加治罪。幸亏有大臣董浩从中劝谏,澄清当时写贺诗的事实真相,朱硅才免于下狱受刑,但从此朱硅的政治生涯也就被断送了。不久以后,朱硅被降调为安徽巡抚,并命其以后不得内召,永为外任。朱硅不仅没当成大学土,还被狠狠地踢了一脚,踹下深沟,而大学士之职在不久以后则加在了和珅头上。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又颁旨刻《石经》于辟邪,命和珅为正总裁。当时的总裁共有八人,算起来,数和珅的学识最浅。他只不过在年轻时读过“四书”,这些年只顾玩弄权术,肚里的几滴墨水差不多都干涸了。但他是正总裁,因此别人必须听他的。尚书彭元瑞文字功底较深,担任校勘工作,曾受命于乾隆帝编写《石经考文提要》,写好后呈送乾隆帝过目。乾隆帝看过,颇为满意,特别下诏褒奖了彭元瑞。这下引起了和珅的强烈嫉恨,他到处散布彭元瑞的坏话,说他才疏学浅,功底不够厚,所写的《石经考文提要》错误百出;又说“非天子不考文”,彭元瑞身为臣子,没有资格写这个《提要》。和珅制造了这些舆论,又把这些流言作为朝臣的议论奏明给乾隆帝,乾隆帝很不以为然,替彭元瑞辩解说:“此《提要》是朕授意他撰写的,不算不合制度,不要听信流言。”和帅见皇上这样维护彭元瑞,陷害不成,只好作罢。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和珅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暗中又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针对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进行攻击。《举正》书成后,他就冒充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乾隆帝,请求乾隆帝下令销毁彭元瑞的《提要》。乾隆帝这次仍没有听从和珅的挑唆。和珅更加气急败坏,他干脆偷偷派人把彭元瑞撰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全部磨掉。
对于别人不利的言论,我们宁可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所谓“舌头底下压死人”,因此为人做事不可张扬,需踏踏实实,谦和平淡,尽量免招他人嫉妒。同时,我们要在生活上约束自己,不要放纵不羁,免得谣言变成真。一旦别人利用这些私事打击你,你只有后悔不已。为了自己的前途,从品德上修炼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道破: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他驱使人迷失自我,使人变得卑下萎缩,有积极向上转为怨天尤人,点点失去理智,不仅不知公正待人,反倒怀着仇视的心和愤恨的眼光去估量别人的成功。
11、提高警觉,谨防过分谦虚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在他实力弱于别人时,常常表现得很谦虚,很多问题不耻下问,经常来征求征求你的意见,看起来和你好像是无所不谈的朋友。可等他实力强大时,你就成为了他的垃圾。其实,他就是用他的谦虚来换取你的帮助,让你对他怀有好感,不顾一切的来帮助他,其不知,他就是利用你的善良和爱心不断的往上爬。
在这方面,秦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桧在北宋灭亡之时,被金人俘虏到了北方,由于他卖身投敌,得到金人的赏识,被派回南宋充当内奸。
他刚回到南宋朝廷,许多大臣对他很是怀疑,那么多被俘北上的大臣,不是身死,便是被囚,为什么他秦桧能携带妻儿家小,安全返回?因此都对他敬而远之。为了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秦桧便寻找门路,携带奇珍异宝,登门求助于宰相范宗尹,并投其所好,对他曲意逢迎。
这个范宗尹只有三十三岁,比秦桧年纪小了整整十岁,也不是个什么正人君子,当年北宋灭亡时,他立即叛变了赵宋王朝,按照入侵者金人的指示,推荐一个叫张邦昌的人为皇帝,只是因为张邦昌很快垮台,他又投靠了赵构(即宋高宗),并得到宠信。现在他手握军政大权,炙手可热。他同秦桧本来就臭味相投,见秦桧又会来事,自然乐于引荐。可以说,范宗尹是秦桧步入南宋政坛的第一个引路人。
由于秦桧的花言巧语,撒谎欺骗,阿谀奉承,很快便赢得了宋高宗赵构的好感,不到一年,便升至副宰相。但秦桧并不满足,他在觊觎宰相的宝座。如果不把范宗尹扳倒,他是上不去的。他留心寻找着机会。
范宗尹却浑然不觉,还将秦桧视为知己。有一次,他对秦桧说:“皇上将要发布大赦令,同时要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晋升一级。现在朝中官员的底细你是知道的,有好多人都是当年奸臣蔡京等六贼当政时,靠了拍马贿赂被滥赏为官的,这些人怎么能继续留在朝廷呢?我想上书皇上,请求将这些人全都清除出去,你以为如何?”
朝廷的确有一批官员是当年依附蔡京等奸臣而捞上个一官半职的,要是能将他们罢黜,自然可以赢得民心,但秦桧知道,范宗尹的醉翁之意不在于此,他本人已经官至宰相,无可再升,他怕的是别人都加官晋级,会逐渐威胁到自己。不过,秦桧估计他这个主意未必行得通,一是他看出来,皇帝对这个年轻的宰相已经有点厌倦了,二是他这么一提,伤人很多,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使他陷于孤立。秦桧转念之间,已打定主意,这可是扳倒范宗尹的妤机会。于是他表态说:“宰相之言极为有理,这批人本来就是祸国乱民之徒,国家败就败在他们手里。如今朝廷正革故鼎新之际,怎么能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宰相上奏,我一定鼎立声援!”
有了秦桧的支持,范宗尹信心十足,俗话说“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宰相、副宰相的主张既然;致,连皇帝也不好反驳的。
第二天早朝时,他便将这个主张提了出来。果然不出秦桧所料,遭到了许多权势大臣的反对,宋高宗也说:“前朝的事情,不好一一加以否定,好多决策,都是由父皇(宋徽宗赵佶)所作的,我也不能去谴责父皇,结怨大臣,这件事我看就算了吧!”
范宗尹一直眼巴巴地等着秦桧表态支持,可秦桧始终双目低垂,不动声色,等到皇帝说完之后,他摸准了动向,这才不急不忙地说:“范宰相的办法的确不可行,将一些来路不正的人贬一些官职,比起无辜的人,他们照样还是占了便宜;而一些原本清白正直的人,无辜受到牵连,心中有怨气,不愿再为朝廷出力,结果是好人吃亏,朝廷受损。”
这一番话说得面面俱到,冠冕堂皇,既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又博得大臣的拥护,只有范宗尹瞠目结舌。他没能达到目的,被皇帝反驳,失去宠信,又因之被大臣所反对,只好请求辞职,秦桧就这样过河拆桥,不动声色地挤掉了范宗尹,而由自己取代了宰相之位。
有些人,表面上很诚恳,很诚实,逢人鞠躬作揖,谦逊过度,自己处处表示着无能、卑贱、低微、浅薄,而且不断地想显露出忠厚和诚实,这一类人,少数或者是真的老实,多数都是装傻扮呆,实际上即是俗语所谓“寿进不寿出”,交上了他,很容易上当的。
这种人通常做作得过度,例如道谢时,可能会谢之不休,感激时,可能会声泪俱下,但是这种人的内心,有严重的利己心理。所以,凡是言语或行动,处处表示自己是忠诚、卑愚的人,应该提高警觉,许多人对这种人表示讨厌,不无理由。
一语道破:
无论对何人,都要有所保留,这是保全自己的关键。老虎在教猫这个徒弟时还留一手呢,以至日后不被猫所害,何况我们人类。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好恶,加大别人对自己的依赖性,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新的变化下可以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