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女蔡琰,性情贤淑,博学多才,如今春秋正盛,可纳为嫔妃。
应劭是文士儒生的代表,见刘备征战数年,士民疲惫,担心内部生变,建议重文抑武,与民休息,认为不出五年,必然四方宾服,诸侯来归,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矣。
在应劭看来,蔡琰承其父衣钵,既才且贤,身出名门,清高望重,实乃母仪天下之最佳人选;甘氏出身小门小户,糜氏出身商贾之家,皆不如蔡琰;刘备若纳蔡琰,更能彰显其重视文士儒生之态度,可激励天下士人之心。
刘备素仰蔡琰才名,不忍她落入匈奴,凄惨半生,遂在入青州后,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命张镇将蔡琰一家接到青州。
蔡琰到后,刘备只见过她一面,说服她在青州学宫担任音乐教习。后面就再没见过。
蔡琰担任教习不久,就有流言传出,说刘备对其有意,并议论蔡琰名门之后,不知肯否做妾。
刘备发怒欲穷治传谣者,经简雍、郭嘉劝解方才作罢。
此后繁忙的军务、政务,将刘备偶尔兴起的一丝心思挤压得烟消云散。
忽忽数年过去,刘备粗定中原,大事略成,有了些闲情逸致,加上应劭正容提出谏议,不由心中微动,就想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念及甘氏,又有些犹豫,遂对应劭的上书留中不发,不驳回,也不批复。
应劭摸不着头脑,纳闷数日。
有一日,应劭去拜访郑玄,屏人说起此事。
郑玄捻着稀疏的胡须,笑道:“陛下既未明言拒绝,适足以说明有意矣。”
应劭恍然。
数日后再次上书。
刘备命令中枢大臣讨论。
所谓中枢大臣,即尚书令华歆、司徒第五巡、司空张昭、军政尚书贾诩、军谋尚书郭嘉、军备尚书沐并、礼部尚书应劭、吏部尚书王朗、户部尚书徐璆等十几人。
众臣都赞同应劭提议。
刘备遂下诏纳蔡琰为贵人。
蔡家接诏后,各人反应不一。
蔡琰之兄蔡琏惊喜交加,难以自抑,对其妻大笑道:“我早就说陛下不远千里救我等出兵灾,必有缘故。原来却是为此!”
蔡妻也欢天喜地,笑道:“小姑乃有福之人,数年蹉跎,一朝得志也!”
蔡琏之子蔡袭年方六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但看到父母如此情状,也不由跟着抚掌蹦跳大乐。
蔡琰幼妹蔡瑶已十一岁,笑靥如花,向姐姐道喜道:“恭喜阿姊!”
蔡琰秀眉微蹙,心情复杂,一颗心飘飘荡荡,不知是喜是忧。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良辰吉日。
等到入得宫来,蔡琰尚如在梦中。
刘备仔细打量蔡琰。
蔡琰身量甚高,容貌秀丽,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带着一股书卷的清气,气质高华,让人心生仰慕,而又自惭形秽。
如今她低首敛眉,面露羞怯,气质与平时大不相同。
刘备牵起蔡琰的手,入手绵软细腻,柔弱无骨,心中怜惜,并肩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清丽的侧脸,笑道: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今晚,你准备怎么对待你的夫君良人呢?
蔡琰两颊火热,低声道: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