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毕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9.唐雎使秦
时间公元前225年
人物唐雎、安陵君、秦王政
秦兵攻破大梁灭魏之后,便去经略平定魏的余地,设置郡县,可是出乎秦王政所料之外,到秦兵收地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时,却受阻没能成功。
安陵是魏的附庸属地,地仅五十里。魏襄王(前334年一前319年在位)时,将其弟成侯封于安陵,其后子孙世世奉守,至此已近百年。安陵之地虽小,但安陵君臣世守礼义,所以虽在战国兼并之世,却能绵延百年。在信陵君率五国之师挫抑秦兵之后,因秦从韩国夺取的管邑(今河南郑州)离魏都很近、对魏有威胁,所以信陵君要攻下它。而秦管邑的守令是安陵人缩高之子。信陵君攻管邑攻不下来,就想要安陵的缩高到军前效命。许以授给五大夫职位并任执节尉。缩高拒绝说:“如果我去,这是以父攻子,要受天下人的耻笑;而如果让子投降,这又是父教子不忠,背叛其主,也违背道义。”因此不肯前往。信陵君当时大怒,派使者到安陵,让安陵君把缩高送来,如果安陵君不送,就要发10万大兵讨伐安陵。安陵君则回答说:
“安陵先君成侯奉魏襄王的诏命保守此地,亲手接受太府所藏的法令,法令的上篇说:‘子弑父,臣弑君,常法规定不能赦免。即使国有大赦,但以城降敌和临阵脱逃的人,也不在赦免之例。’现在缩高不受高位,是为了保全父子之义,而信陵君说‘一定要送缩高前去’,这是让我违背襄王的诏命而废弃太府的法令,就是死,我也不敢那样做。”缩高知道了说:“信陵君为人,勇猛自信,这些话如果传回去,必将使安陵受祸,我已经保全了自己的名节,但也不能违背人臣的忠义,怎么能让我的君主因我而受魏的兵祸呢!”于是缩高就到信陵君使者住的地方自刎而死,信陵君知道后,就赶紧派人向安陵君道歉谢过。
安陵之地在韩魏之间,秦灭亡韩魏没觉费力,但安陵却取不下来,秦王政当然是不会轻易罢手的。他就想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安陵之地。以达到军事上所没达到的目的。于是便派使臣去安陵,向安陵君说道:“寡人愿意以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之地,请安陵君答应寡人的请求。”
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施加恩惠,以大换小,这是好意,然而,我是受地于我的先王,愿意终身奉守,不敢拿它去进行交换。”
对秦王政的假话,安陵君虽然用委婉的言辞拒绝了。但国与国之间,既有来使,也得回派使臣去申明意见,就派出唐雎去秦,回报秦王政。秦王政因为知道自己的假话被人识破,就以一幅盛气凌人的架式接见安陵使臣唐雎,并对唐雎说道:
“寡人以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而安陵君却不听从寡人,是为什么呢?况且以韩魏之大,秦说灭掉就灭了,而安陵君仅以五十里这么块地方能存在,是我看安陵君是个老诚忠厚的长者,不忍心灭他。如今我以十倍的土地,来扩大安陵君的封地,然而安陵君却违背寡人的心意,这不是看不起寡人吗?”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封地因为是从先王受到的,因而奉守着,就是用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政听到唐雎竟敢这样回答,马上怒形上于脸上,对唐雎说道:“你大概也曾听到过天子发怒吧?’
唐雎回答说:“臣未曾听过。”
秦王政就大言说道:“天子发怒,就会让百万的人死亡,使千里之地流血。”
唐雎见秦王政摆出蛮横不讲理的样子,就针锋相对地反问秦王政,说:“大王曾听到布衣之士的发怒吗?”
秦王政不屑一答地说道:“布衣人的发怒,不过是打掉帽子,踢掉鞋,揪头绊腿,摁头撞地而已。”
唐雎说:“大王说的这是平常庸人的发怒,不是我所说的士的发怒。士的发怒,如像专诸将刺王僚时,就出现彗星侵月现象;聂政将刺韩傀时,就出现白虹贯日现象;要离将刺庆忌时,就出现苍鹰在殿上击斗的现象。这三个人都是布衣之士,心怀愤怒未发,征兆就反映于天了,现在再加上臣就将是四个人了。如果一定要让士的怒气发作出来,仅死二个人,血也只流五步远,但是,却要让天下人都得穿上白色的丧服,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今天。”在警告秦王政士要发怒仅死二人的同时,没等秦王政反应过来,唐雎已起身拔剑向秦王政刺去。
秦王政一惊,剑已当胸,只能下跪,起不来了。唐雎这一壮举,使秦王政气慑魂丧,在宝剑的约束下,秦王政马上屈服讨起饶来,长跪着向唐雎谢过说:“先生请坐,何用这样呢,寡人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能以五十里的地方独存.是因为有先生啊!”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8年,哈米尔卡·巴卡在一次战斗中遇伏身亡。哈米尔卡·巴卡是迦太基将军、政治家,西班牙的开拓者,巴卡家族的第一代领袖,其三个儿子汉尼拔、哈斯德鲁巴和马戈均为名将。
在西班牙,哈米尔卡征战八年,建立了新迦太基为后方基地,但是在前228年同当地部落的一次战斗中遇伏身亡。此后,美男子哈斯德鲁巴继承了其在西班牙的地位。
延伸阅读
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之地避过一劫,缘于他的拼死一搏。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秦王倒是有剑的,可唐雎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秦王会把一区区小国使者放在眼里吗?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因而,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会,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
朱东润先生认为: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黄岳洲、茅宗祥在《中华文学鉴赏宝库》中告诉我们,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称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从“道义”上暗刺了秦王的不义,是一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这种无畏品格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赏。同时,唐雎的“不易”显示了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义,是尊严。秦人企图用欺骗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料却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许多亡国者和将亡者的心。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倒是次要问题了。
所以,唐雎的这把“剑”不是藏匿而来,也不是操持而入,更不是取之于人,乃是人们同情弱小的心灵之剑,是从天而降的一把正义之剑!
10.李园之乱
时间公元前238年
人物春申君、李园
春申君名黄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因辅佐楚考烈王有功,获得封号,就任楚相。秦赵邯郸之战,他率军救赵,与信陵君等联手击败秦军,追至函谷关。数年后,他又北伐灭鲁。
李园政变断送了春申君性命,也破坏了楚国国力恢复的势头。李园是春申君的舍人。他贪图富贵,将妹妹进献给春申君。待妹妹怀有身孕后,李园怂恿春申君将这位美女献给楚王。春申君欣然采纳。
于是,春申君便偷偷地把李园之妹送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严加保护起来。然后进谏楚王,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天下无双且有“宜子”之相的美女,希望大王赶快召她入宫。
李园之妹入宫之后,曲意奉承,很快便博得了考烈王的欢心。入宫不久,李园之妹便告诉楚王自己怀有身孕了,考烈王自然乐不可支。光阴荏苒,李园之妹临盆了。她果真生了一个男孩。考烈王非常高兴,当即宣布立为太子。李园之妹自然母以子贵当了王后。李园借妹妹的关系,也得到了楚王的重用,成了朝廷中的权势人物。
李园虽然成为新贵,但是仍对春申君惟命是从,毫无位高气敖的样子,这使春申君十分满意和放心。然而,这些都是假的。
李园掌权以后,不仅害怕春申君把这一阴谋的内幕泄露出去,妨碍自己的前程,而且害怕春申君将来跋扈,难以控制。于是,他实行欲擒故纵的策略,表面上顺从安抚春申君,暗地里却招募勇士,豢养刺客,只等楚王归西,便把春申君一网打尽。李园的计划,楚国有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但春申君却毫不知情,始终蒙在鼓里。
考烈王自得到李园之妹后,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仍旧荒淫无度。而李园之妹则正是处在欲火旺盛的时候,再加上本意就是想让楚王早点死掉,所以一时也不放过他。她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花招挑逗楚王。楚王有求,她竭力应承;楚王体力不支,无心要求时,她也不停地刺激、引诱,使楚王甚至带病与她交欢。楚王在李园之妹这把伐性之斧的日夜砍伐下,不久就一病不起了。尽管御医们竭尽全力医治,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