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一本书读懂大秦史简介 > 第一章 帝国旭日(第5页)

第一章 帝国旭日(第5页)

亚历山大的十年东侵终告结束。

延伸阅读

《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

8.合纵战略

时间公元前288年

人物苏秦

秦国的力量日益强大,继各国先后称王之后,秦国又动起了称帝的念头。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相魏冉到齐国,给齐滑王改帝号,相约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秦国要东进,遇到了赵国这只拦路虎。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也强大了起来,大有与秦、齐成三足鼎立之势。于是,齐、秦称帝,并约好共同伐赵,瓜分赵国。

就在这时,苏秦出来策划合纵运动。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起初因为学艺不精,苏秦出外游说了几年毫无成效,只得狼狈而归。但苏秦并不气馁,加倍苦读,一年之后再次出师游说。他首先来到了强盛起来的秦国,希望一举成名。他这样吹捧秦惠王: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可用,南有巫山、黔中以为险阻,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牢固的门户,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民富而兵强,可说是天府之国,大王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可是此时的秦国刚刚杀掉了商鞅,国人还十分痛恨游说之士,加之秦惠王并不认为兼并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对这般夸夸其谈的策士之议表现得毫无兴趣。他冷淡地回答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可能高飞,国家法制不完备就不可能任意诛罚,道德不淳厚者也不能随心役使百姓,政治不畅达修明,也不可劳兵于外。虽然你不远千里而来赐教于我,但我们只能改日再谈吧。”苏秦在秦国上书十次反复分析局势、提出主张,都没有得到重视。显然,秦国当时的矛盾焦点是商殃变法之后调整理顺内政问题,而不是对外用兵之策,苏秦的游说只能以失败告终。随后他又前往游说周显王,也遭到鄙视。待他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把带的钱都花光了。他遭受的待遇就更差了,“妻子不下衽,嫂子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在这种亲人疏远的情况下,苏秦把一切怨恨都转移到发愤读书上。每天读书时他就准备一把锥子,每到困倦难当,就用锥子刺扎自己的大腿,疼痛让他立刻驱赶走睡意,继续攻读,终于百炼成钢。

苏秦第三次出山,改变了策略,主张东方六国“合纵”以抗强秦,终于获得了成功。苏秦先来到燕国,当时燕文侯当政。苏秦分析,燕国地处偏远,之所以能够不受强秦的袭扰,是因为有赵国横在中间;而燕国一旦发生战争,必然是和近邻的赵国与齐国,所以燕国只有和邻国签订盟约才能保证永远不受战乱之苦。于是,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大量的金银布帛前往赵国游说。同样,他又极尽所能大大恭维了一番赵肃侯,然后分析说,赵国的危险就在于韩国和魏国归顺秦国,那样赵国就成为秦国首当其冲予以讨伐的最强大对手,而如果赵国能够联合韩魏、齐楚,六国一同并力西向,则土地五倍于秦,人民十倍于秦,则秦国必破,那么也就没有了臣属于秦国的担忧了。赵肃侯听了他的分析,认为六国“合纵”确为妙计,于是又提供了车马金银。如此这般,苏秦接连游说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终于订立下合纵盟约。六国“合纵”以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以表彰他的功劳。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世界历史大事记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和希腊的统治权几经易主,最后被其部将德米特里所取得。公元前285年,多瑙河流域的克勒特人入侵希腊,公元前277年,德米特里的儿子安提柯·贡那特联合希腊各城邦击退了克勒特人,次年,他被宣布为马其顿国王,建立起安提柯王朝。

延伸阅读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他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学习。每天从早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在屋里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疲劳时打盹了,便把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人也立马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就会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人们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9.远交近攻

时间公元前266年

人物范雎

公元前266年,一个名叫范雎的人在秦国出现,他向秦王献策,秦国和韩国地形犬牙交错,是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要想吞并天下就要避实就虚,首先灭掉韩国,这就是“远交进攻”策略。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有辩才,年轻时就投身于政治活动,在诸侯国中游说。他本来想侍奉魏昭王,对魏国的强盛有所作为,但无奈出身贫寒,不能如愿,于是就先投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他们因事在齐国停留了几个月。齐襄王见范雎能言善辩,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就派人赏赐范雎10斤黄金,还有牛肉、酒食等,范雎辞让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以为范雎是因为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所以齐国才会送这些礼物,他让范雎接受了齐王的牛肉、酒食,退还了他的黄金。

回国以后,须贾内心怨恨范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国的宰相魏齐。魏齐听了非常生气,就让家臣鞭打范雎,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假装死了,于是魏齐叫人用席子把范雎卷起来,抛弃在厕所里。宾客们喝醉了酒,便轮流把小便撒在范雎身上,故意侮辱他来警告后人,使他们不敢乱说。范雎从席子中对看守的人说:“您让我出来,我以后一定重重答谢您。”

看守的人就去向魏齐报告,谎称范雎已死,请求放出弃置在席子里的死人。这时魏齐喝醉了,便说:“行啦!”

于是范雎得以脱身。后来魏齐后悔,又叫人寻找他。有一个叫郑安平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携带范雎逃跑,隐藏了起来,范雎改名换姓叫张禄。他求见秦国当时派驻在魏国的使者王稽,才得以逃入秦国。

由于穰侯非常痛恨外籍游说之客,因此范雎藏在王稽的旅行车中,勉强混进了咸阳。但他却非常大胆地直接要求晋见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秦昭襄王,并提出警告说:“魏有张禄先生,天下辩士也,曰秦王之国危于累卵。”昭襄王听了大吃一惊,便立刻要王稽引见范雎。

范雎见到昭襄王后,不慌不忙地先请教秦王,为什么从惠王期间到昭襄王主政初期,秦国不断从楚国及韩、赵、魏三晋获得大量的土地,尤其在伊阙之战后,更占有一半左右魏国领土,秦国对外扩张可以说到达了最高峰;但以后的—卜五年间,虽然也出兵连连,耗费不少国力,却一块土地也没有得到?昭襄王仔细一想,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自从穰侯采用远攻近交策略,不断联合魏、赵和楚国,与远在东方的齐国敌对后,反而占不到任何好处。而与齐国的争霸,用兵连连,但十数年来也的确没有结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没有为秦国做最良好规划所致。穰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拒绝外籍政客人秦,使秦国最好的情报来源为之断绝,对外界的情势也不再能有效地掌握,因此做下错误的判断。其实东方的齐国连年来和燕国抗争,力量早不及以前强大,对秦国的扩张政策根本不会有什么威胁;给齐国太多的压力,反而会迫使它和楚国重修旧好,两国万一联合,对秦国才是件麻烦的事呢!

何况,三晋中的赵国在赵武灵王大力的革新武装部队后,作战实力大增,俨然成为中原力量最大的诸侯。外交方面又有蔺相如的谋策,武备上老将廉颇、赵奢、李牧等都为当世名将,秦军想一举攻破赵国,似乎已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但穰侯却只顾巩固自己权势,并未曾尽力为秦国和秦王着想。拒弃人才,培育自己的羽翼,目前国家重要职位几乎控制在穰侯派的亲戚及重臣手中。穰侯亲楚,因此采用了远攻近交策略,对秦国的未来是非常不利的:长年远征用兵,消耗秦国军力,培养自己的声望;拒绝人才,巩固自己党派,削弱王权,目的何在,应是很清楚了。

穰侯数度出任秦相,其弟华阳君及泾阳君又都掌有重权,对此昭襄王早已备受威胁,经范雎这一提醒,更是不安。这时,宣太后已死,昭襄王已无顾忌,立刻与范雎密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剥夺穰侯军权,将他连同华阳君、泾阳君均流放到边野地区。由于本土派领袖站在昭襄王这一边,穰侯的国戚派很快便被瓦解,远攻近交的战略在推行十数年后,终告流产。

范雎受昭襄王重用,这是外籍政客在甘茂与樗里疾斗争失败后,近四十年来第一次“咸鱼大翻身”。历经樗里疾及穰侯长期执政,游说之客几乎完全被封杀于秦境外,这次的大开放,又使外籍政客大量涌入秦国来寻找机会,安静了十数年的中原政局,在这些游说客的冲击下,又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