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
张庸暗暗惭愧。
自己好像有点忘记老本行了。
这种做法,在上海滩,在金陵,不是很常见吗?
日寇军部是没有什么经费拨付给各个特务机关的,都是他们自己想办法搞经费。
有钱你就搞。
没钱就别搞。
所以,各个特务机关的首要原则,就是搞钱。
没钱,你能做什么?
利用日谍假扮中国人,然后赚取利润。同时渗透进入中国人的商圈,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办法。
这个办法既然在南方流行,在北方自然也照搬。
可惜,自己到来天津卫以后,居然还没有顺着这个规律抓下去。
真是丢了老本行了。
在北平,在天津卫,类似耿明俊这样的日谍,肯定不少。
不少的商团,或者商会里面,应该都有大量假冒中国商家的日谍。他们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是监控所有的经济机密。
好像耿明俊这样,他已经在煤炭贸易行业里面混了七年,有什么秘密能瞒得过他?
搞不好,他自己就是一个小头目。还带着不少小弟。
有日寇在背后支持,他肯定会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可能掌控相当一部分的煤炭贸易。
呵呵。
有新思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的生意怎么样?”
“一般般吧。勉强过得去……”
“拿账本来。”
“我……”
“啪!”
挨了一巴掌。
叫你说实话。不要撒谎。不要夸大。
忘记了?
耿明俊哭丧着脸,只好老老实实的解说。
他这个俊生煤炭贸易公司,每年过手的煤炭,足足有几十万吨。在天津卫,算是比较大的。
毕竟是日本人暗中支持的。主要销售对象,也是日本国内。
它的贸易方式非常单一,就将华北各地区生产的原煤,低价买入,然后转手卖到日本国内。
每年的利润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五十万大洋是有的。
有时候,国内需求强劲,每年利润可能超过八十万大洋。但是想要突破一百万就很难。
不是没有煤。是没有足够的运输船。
所有的原煤,都需要装船才能运输。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1935年,能运输几十万吨的原煤进入日本国内,已经很厉害。
日寇是岛国,对船只的依赖性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