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么优秀的野生民营企业家,真的很罕见。
有钱有能力还罢了,关键是敢担责,“看准”了方向敢动手啊。
这第三点才极其罕见。
尤其在这个方针战略极为重要的节骨眼儿。
真要是家底儿厚实,做点这样那样尝试也不是不行。
现在已经穷到这点汽车配件外汇信用证都开不出来的地步。
随便走错个什么,都可能导致揭不开锅。
要饿死人的。
就譬如让卫东随口给这位朱厂长指点的商业中心做法。
这是三四十年后,任何一个城市人口都熟悉的样子。
甚至地级市可能更熟悉,因为大城市已经有无数商业中心遍地开花,可能会看花眼。
小地方往往就那么一两个,三四十年形成都没有改变。
看得都已经滚瓜烂熟。
税务大院隔壁是中心小学,岔路口对面是市医院,隔壁是粮食局。
这种格局在小地方就是市中心的标配。
加上另一边就是到码头的传统老街,说明解放前这里就是中心区。
所有新城市建设规划,都是围绕这周边展开。
让卫东这做门卫的,就像个监控摄像头的延时拍摄,记录下三四十年街区变化的全过程。
他还觉得理所当然。
这么说吧,去年底沪海在《城市总体规划》里已经确定修建个以海外人士、外国专家、港澳台同胞等为主要居住对象的涉外社区。
方便安排外商投资建设旅游宾馆、贸易中心基地及驻沪领馆基地。
沪海市那些建筑规划单位正在绞尽脑汁的做方案。
但很显然,内地相关单位现在搞点拿奖的标志性建筑都是苏式风格,普及型的住宅社区建设还停留在赫鲁晓夫楼阶段。
让卫东推动的高层住宅楼+小街区规划,都高出他们个层面。
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可以建设大型国际社区。
专家都做不了。
现在沪海市里面已经有意无意都把关注点放到电子产业园开发区的那片港商配套社区上,酒店、写字楼、商业中心、高级公寓的组合有板有眼,就看修出来跟图纸上区别如何了。
现在让卫东提到的工业用地转化成商业中心,还特么有板有眼的循序渐进,甚至跟现有的厂区住宅楼改造建设遥相呼应。
就二三十年后城里人大多知道的地产把戏。
这会儿真的让人耳目一新。
没几天就请朱厂长通知让卫东到市里面开会。
熟人居然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