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一句也不错,你看:‘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日月’!在太子殿下的带领之下,我们一定可以守住长安,打败叛贼,重振我大唐之雄风!”
“你们快看,前日战死的勇士们的名字,全都刊刻在报纸上了!刘先五、张三毛、李二明、花老四、祝寡嘴……诶,老猫儿,快看,这姜永旺不是你远房的表亲吗?
他以前不是坐牢去了吗,怎么也战死了?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一个刑徒战死了,太子殿下都要将他的名字刊登在报纸上,真是宅心仁厚啊!
我大唐有这样的太子,还怕守不住长安吗?还怕灭不了叛贼吗?
大唐万岁!太子千岁!”
“大唐万岁!太子千岁!”
……
看着百姓们铿锵有力地喊着口号,衙役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去复命了。
根据房琯的安排,首期三千张报纸,京中各衙门都要送到,像三省六部九寺这样的大衙门送二十张,长安县、万年县这样的小衙门送十张。那些不在衙门中任职的勋爵,每个府上也都送两张,一个不漏。
此外,东市和西市各投六百张,分三批投放。
随着报纸的投放,太子李亨亲自撰写的发刊词便在城中传播开了,街头巷尾,男女老少,都在诵读这篇短小精悍而又慷慨激昂的发刊词。
消息很快传到了兴庆宫。
“太子爷,奴才听说,街上男女老幼都在诵读您写的发刊词呢!”李亨正在写字,鱼朝恩一脸兴奋地跑了进来。
“效果怎么样?”李亨放下笔,抬起头来问道。
“太子爷,效果好得很。方才京兆府的来报,又有很多老百姓自发报名援军。
还有一些年轻人,看了报纸之后,跑到兵部衙门去报名参军。搞得兵部的人在问,现在要不要招新兵?”
“招,为什么不招?老百姓有这样的热情,咱们不能泼老百姓的冷水。你去知会一下韦相,凡是报名参军的老百姓,只要符合条件,都收下来。
尤其是后来进城的那些老百姓,很多都是附近的农民,只要愿意当兵,咱们没有不收的道理。”
“好的,奴才这就去办。”
“等等。”
“太子爷,您还有什么吩咐。”
“鱼朝恩,本宫问你,如果崔乾佑看到这报纸,会是什么反应?”
“这……太子爷,谁敢将报纸送给崔乾佑啊?那可是通敌的大罪!”
“如果是本宫要送呢?”
“太子爷,这……奴婢觉得,崔乾佑会如获至宝,他正愁得不到情报呢!”
“这就对了。你将这张教令给杜甫送去,要他按照本宫的意思,重写编一张报纸,专门给崔乾佑看。”
“太子爷,您这是要迷惑崔乾佑吗?”
“正是,本宫要让崔乾佑觉得,他接触到的所有的消息都是真的。对了,这事要快,这特供版的报纸不要太多,今晚必须出现在崔乾佑的手中!”
鱼朝恩莞儿一笑,告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