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写自白这会,他发消息给我,说管理在算上个月的工时,要给他这个月提高薪资待遇。
原来的12。5一小时提到14块,夜班还有补助10块。
其实我依旧感觉这时薪低于他的劳动付出,但还是很值得鼓励的。
昂——
去年我在物业上班,3300的工资,换算成时薪,一小时也有15。5。
故,有时候真觉得工厂就是廉价的劳动力。
抿唇。
他一天干12个小时,勉强这个月能月入五千了。
真,靠熬。
明天他放假,他们一个月就一天的假。
本来都是1号放的,但是今天他们厂订单的大客户要来视察,听说是歪果仁。
唔——
万先生很激动,说今天他能见到外国人了!
阿西吧,我从不为这些而有情绪波动。
遥想我第一次和外国人接触,是我刚从学校出来,在火锅店当收银。
当时我们城市举办高尔夫球赛,所以很多外国人过来,加之我们那个火锅店是在有名的天虹商场里头。
所以我亲自接待了外国友人,并且和对方说上了话,给他介绍菜品,还让对方在收银台买了单。
那会同事说,外国人真有钱,问我有没有看见对方裤兜里的一叠人民币。
唔——
我也曾勇敢,在店外面发传单的时候,主动问那些外国人:
Whereareyoufrom?
他们人也蛮有礼貌的,说自己来自韩国。
我甚至还看见了,靠窗户边吃火锅的外国人被路过的美女搭讪,两人隔着窗户加上了联系方式。
为了提升逼格,以及减少双方沟通的障碍,我甚至在下班后将我们店的特色以及会遇见的问题转换为英文。
在家里熟读背诵,想的就是下次见面用英文介绍,而不是拿着手机支支吾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只是,后来歪果仁没来,我也从那家店离职了。
离职后的一年,朋友拉我逛商场的时候我也曾路过过那家店,见证了它的落寞。
从萧条,再到它倒闭,直至从新招商。
上一次亲眼见外国人,还是去南昌总公司开会的时候。
非洲人,不出意外的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感觉见到外国人真的没啥稀奇的,至少在我看来。
唔——
估计万先生今晚下班,就会绘声绘色同一家人讲述他今天的心得了。
回到上方说到的小姨。
我在思考,是不是叫小姨的都过得比自己妈妈要潇洒?
我感觉他这个小姨比这边妈妈过得要奢侈多了,我们去她家的时候,桌上摆满了吃的招待我们,甚至有水果刺客的车厘子。
家里的鞋子更是堆成了一堆鞋盒山,衣服有没穿的直接给这边妈妈或者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