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应用层面,现有框架的优势更为显着。
比如某新型主力驱逐舰完成中期维修时,若安装全新能源系统,需切割甲板、重布管线,甚至调整龙骨结构,工程规模巨大。
而新型模块采用“即插即用”设计,仅需打开设备舱密封门,通过吊装导轨推入,舰员培训时间从半年锐减至两周。
再者,从零开始的技术还面临“供应链黑洞”风险。如某国新型隐身涂料,实验室表现优异,但量产时因稀土元素配比问题,导致涂层开裂,项目拖延三年。
国内研发的模块,其石墨烯电极生产设备基于现有半导体产线改造,供应链风险降低90%,这在战时动员阶段意义重大。
此外,算经济账同样清晰。
全新系统研发成本通常是渐进式改造的3
-
5倍,以“福舰”综合电力系统为例,研发投入超200亿,而新型模块利用现有技术储备,成本控制在30亿以内。
军方得以采用“小步快跑”策略,分阶段迭代,将风险拆分为可控的“技术台阶”。
最后则就是历史经验教训,早在18年,某型无人机因采用全新飞控系统,首飞时振荡失控,调查发现是软件底层协议与传统导航系统不兼容。
因此,新型模块特意保留与现役作战管理系统的rs
-
485通信接口,确保“老系统能认新模块”,这种“向后兼容”思维至关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于吴浩所提出来的这种‘渐进式创新’思路非常欣赏和推崇的原因了。
“那么现在咱们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上面,未来的海军的定位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待众人讨论了一会儿,坐在首座的领导看着在场众人提问道。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只听见空调出风口的轻微嗡鸣。
首座领导的问题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仿佛为这场关于未来的探讨铺上了时间的刻度。
总工程师李建明率先打破沉默,他扶了扶老花镜,目光投向墙上的世界地图,然后说道:“既然大家都这么谦虚,那我来说说我理想中的未来海军。
我理想中的未来海军,应该是‘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打击’的立体作战体系。
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的能源模块,它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升级,更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想象一下,当每艘舰艇都成为一个智能节点,通过量子通信网络实时共享战场态势,从航母到潜艇,从舰载机到无人作战单元,所有装备都能在‘能源大脑’的调度下协同运作。
敌人的任何动向,都逃不过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眼睛;任何威胁,都能在毫秒级的响应中被化解。”
听完李建明的话,陈司长合上成本核算手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从战略层面看,我认为未来海军必须是国家利益的‘移动边疆’。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的舰艇不能再局限于近海防御,而要具备‘远海存在、全球到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