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调出与热管理相关的技术文档,重点标注部分用荧光色高亮显示,继续说道:“目前的瓶颈在于被动散热系统的极限功率。
我们现有的热管散热方案在持续高负荷下,热响应时间约为15秒,而激光武器的连续射击间隔通常在30秒以内,这意味着两次射击之间的余热可能无法完全排出。”
他转向程海峰,目光中带着期待,说道:“所以特别需要贵所在相变储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您之前提到的舰载级石墨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能否在电容组基板中集成?”
程海峰立刻在笔记本上翻出相关数据页,然后看着吴浩以及在座众人讲道:“我们的相变材料已完成实验室测试,其熔化潜热达到280kjkg,是传统铝合金的12倍。
如果在电极间隙嵌入5毫米厚的相变材料层,单次脉冲放电产生的热量可被直接吸收30%以上,配合微型液冷循环系统,能将峰值温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
他用钢笔在纸上勾勒出初步结构示意图,“不过需要重新设计电容模块的封装工艺,确保相变材料在舰艇震动环境下不发生位移。”
首座领导手指敲击着触控屏上的散热系统设计图:然后说道“散热方案的可靠性直接决定武器系统的实战部署进度。
这样,海峰牵头成立热管理专项组,下周前拿出电容组与激光武器散热系统的联合设计方案。
小吴这边同步开展扩容模块的并联测试,重点验证多组电容协同放电时的同步性误差,根据军工标准,这个误差必须控制在微秒级以内。”
吴浩快速记录要点,随后调出国际同类技术对比表,说道:“值得借鉴的是,某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了飞轮储能+超级电容的组合,但我们的方案在体积和响应速度上更具优势。
以10兆瓦级激光武器为例,他们的储能系统需要占据3个标准舱室,而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只需1。5个舱室即可实现同等储能容量。”
陈司长忽然指着成本分析栏问道:“若为兼容激光武器进行改造,现有电容组的制造成本会增加多少?”
“主要成本增量来自散热系统和扩容模块。”
吴浩滑动屏幕切换到成本曲线,然后说道:“初步估算,集成相变散热的电容模块成本将增加22%,但通过规模化生产,这个比例可压缩至15%以内。
相比之下,重新设计整套储能系统的成本要高出300%以上,所以预留接口的前期投入非常必要。”
首座领导凝视着屏幕上的激光武器供电模拟动画,最终点头决断道:“按‘两步走’策略推进,首先确保现有方案在‘海试三号’上通过实战测试,同时启动激光武器兼容模块的预研工作。”
“小吴,给你提个要求。”
说到这,领导转头看向吴浩说道:“6个月后,我不仅要看到量产型储能系统,还要拿出与电磁轨道炮、激光武器的联调方案雏形。
这既是技术储备,也是应对未来战场的战略先手。”
听到领导的话,吴浩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站起身,冲着领导以及在坐的众人说道:“请领导放心,我们会在储能系统的控制芯片中预留武器接口协议,并与程所他们研究单位合作,同步开发能量管理系统的升级固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