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案:摄政王金册,世袭递降,剑履上殿;
右案:镇抚司易名"尉凌军",虎符归帝,统军仍属王。
朱印按上,蜡封落下,烛火"噼啪"一声,爆出最后一朵灯花。
君昭收笔,指尖因寒毒微颤,却第一次主动向兰一臣伸出手:
"仲秋之前,同返长安。"
兰一臣拱手回握,掌心冰凉,却坚定如铁:
"共赴帝阙,卫西北,亦安天下。"
更鼓五响,烛火将熄。
两份盟书并排放置,朱印似血,墨字如夜。
窗外,残星几点,渐渐隐入晓白——
一场白热化的拉锯,终以"名存实共"落下帷幕。而更远的长安,新帝负手立于丹陛,
正等着那柄伴虎而行的"尉凌军"入彀,
也等着——
摄政王与丞相,联袂而来的第一缕晨光。
八月朔日,辰正。
长安东郭城楼,第一阵秋风掠至——风尾带着渭水芦花的潮凉,"叮"一声撞响檐角铁马,音如玉磬,清越入云。
兰一臣坐于照夜白,背脊笔直,手挽丝缰,指节因用力微显青白。
风掀起他鬓边几缕发,发梢轻扫耳廓,他却目不斜视,只微抬下颌,眸光掠过女墙,唇角一线,像将归心紧紧压住。
承天门外,御道铺净。
兰一臣轻提缰绳,照夜白会意,放缓蹄步——"哒。。。哒。。。"马蹄落在细沙,发出极轻的"沙沙"声,与车后金吾卫甲叶相撞的"哗啦"形成一急一缓的对比。
他侧首,余光扫过车窗——帘缝半卷,露出信德王君昭半张脸:眉如远山,眸色浅淡,却暗蕴十年风沙;唇紧抿,像一道未出鞘的刀锋。
"摄政王!是摄政王!"
卖饼老汉抢先高呼,嗓子沙哑,却带着北地口音的铿锵,"王爷守边有功,西北无忧!"
他边喊边掀翻炉盖,饼香四溢,自己却被热气烫得缩手,仍抢前几步,想把手中新烤的胡饼递向车前。
—闺阁少女执团扇,半掩面颊,扇骨因用力微颤,露出杏眼一双,眼波跟着车驾走;
—小童骑父肩,挥自制小旗,旗杆是芦苇,旗面歪扭绣着"王"字,一笔一划皆粗糙,却红得夺目。
呼声如潮,浪头卷起,又整齐落下——无人越线,自发留出一丈宽御道;金吾卫长戟微斜,却见信德王抬手,掌心向下,轻压——
"不必拦。"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安定之力,甲士会意,戟刃回正。
车帘被风掀起,君昭抬手,指尖微颤,却稳稳一拱——
掌心仍见旧日刀茧,在秋阳下泛着麦芒色的光。
他朗声道,嗓音带着北地风沙的粗砺,却字字沉稳:
"本王归朝,与诸君同庆!秋高稻熟,天下共安!"
话落,他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潮气,像冰面裂开细纹,转瞬被笑意掩住——嘴角上扬,弧度极浅,却真诚。
车后一辆马车上,绿绮稳稳坐着,听见百姓的心声,心也不由自主的向他的方向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