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那根杵,换成了一根肉杵而已。正所谓三扁不如一圆,其中自然是其乐无穷。
而“行酒”二字,便是含蓄的说法。而下文,在失金酒卮以后,左良玉请罪,侯恂答复他的话,情景自见。许多年后,孔东塘作《桃花扇》派角色,其中左良玉,则是以小生应工,可知亦有微意在内。
崇祯四年春天,黄台吉制成红衣大炮。秋天举兵侵明,进围大凌河新城,侯恂奉旨赴救,麾下便有左良玉。这一次左良玉立下大功,遂为总兵官。左良玉自起谪校至总兵,采用了一年多点儿的时间,年方三十二。
自此以后,左良玉成为动关安危的大将。而侯恂的仕途亦很得意,崇祯六年五月,调升为户部尚书。同一年,侯方域进京侍父。其时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亲。
第二年,也就是崇祯七年,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计分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垦种、考课、信任等十目,洋洋万言,条畅练达。正是方才董策所说。
但此时大局已成鼎沸鱼烂之势,民间有“田”字诗,所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道途,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借以逃避多如牛毛“加征”“摊派”。在这种情况下谈屯垦,无异纸上谈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为断言。
但以十七岁的少年,能草成这样的大文字,虽说是在侯恂指导之下所完成,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实际上,对于明朝末年这帮清谈误国,只知道内斗,骨气也没几两,骨头也不怎么硬的文人,董策素来是瞧不起的。不过侯方域算是个异类,在明末四公子中,此人颇留意经济政事,有用世之志,却以生不逢辰,英才无由得展。
侯方域今年做的这件大事,确实是让他在京城里头很是出了一阵名,不过董策那般说,却也是有些夸张了。只是他有意结交,因此脸上表情,根本看不出来,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是真心佩服。
侯方域终归是少年心性,城府还浅了些,董策说完,他脸上顿时便是露出很满意的笑容。尤其是在感受到杜家娘子那一双妙目投注到自己身上之后,就更是心中窃喜。
杜家娘子也真真是非常诧异,虽然猜到他非富即贵,却没想到这个有些轻浮的少年竟是当朝户部尚书之子,而且有这般大的名头。
‘董策、董策……’侯方域仔细想着这个名字,人家知道自己,说了这么一大堆,自己却连人家是谁都不知道,真真是很失礼的一件事。
他忽然想起来了,这个董策的名字,自己是曾经在邸报上看过的。
“杀建奴……斩首……忠勇”
“你是那个斩了不少鞑子脑袋的董大人?”侯方域有些怔怔的瞧着董策,怎么也无法把面前这个斯文儒雅的贵公子和一个武将联系起来。董策点点头:“正是在下,一点儿虚名,无足挂齿。”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二八一 投机
侯方域听了,心里便是有些失望,他对于武将,也是很瞧不起的…不过转念一想,他虽是武将,看来文才却也不错,如此交往一番,倒也无碍。
董策已型的晋北菜。
山西菜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选料朴实,烹饪注重火功,成菜后讲究原汁原味,擅长爆、炒、熘、煨、烧、烩、扒、蒸等多种烹饪技法,地域特点非常明显,风味特色各异。
而山西菜又是分晋中菜、晋南菜、上党菜、晋北菜。其中晋北菜便是以大同、忻州等地为代表,由于遍地苦寒,冬天冷风如刀,尤其如此。地域上的特殊位置,使得晋北菜形成了以烧、烤、炖焖、涮等独特的烹饪方法。口味偏重,油厚咸香。
油大盐大,大口吃肉,分量十足。这些菜董策是很喜欢的。但是侯方域生于河南归德,长于京城,游历江北,尤其是在扬州那一块儿的时间,正是他从幼童长大为少年的时间段,那段时间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扬州运河一带菜系偏于清淡,是以他吃的并不喜欢,桌子上的菜肴几乎没动。
但是他也不在乎,这一次本就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喝酒,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为了结识董策而来。
侯方域对董策是有些好奇的,董策请他吃顿便饭,他自然是不方便推脱,于是便欣然同意。
这顿饭已经吃了有小半个时辰了。
董策前生便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之人,无论是应付起官场上的朋友,商界的同仁,亦或是黑道上那些大佬们,都是很有一番能力。来到这个时代之后,身为军人,接触最多的乃是军队和刀兵,许多事儿直接上刀子解决,便单纯了许多。但是这一身本事,却是未曾落下。
他若是想要刻意结交一个人,自然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现在侯方域便是这种感觉。
宴会一开始,他三言两语便是知道了,原来侯公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儿文字游戏,而其中尤为喜欢的,便是对对子。若不是如此,他也不会因着这一副对联就跑到悦来客栈来了。
巧的是,董策也擅长这个。
他不是没读过诗书,实际上,董策很喜欢古文,古文诗文的造诣在他那个时代算是很高的了。但是问题是,这个时代,古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怕是随便来一个秀才都比他强不少。他也动过写诗的想法,但是来到古代,靠着抄几首诗就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