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哈哈一笑道:“这就是啸山匪高明的地方。”
“啸山匪的地盘,应该是叫山寨,不是绺子。”
瞎子说的这些,我倒是有点印象。
古代时候,不是所有山寨都是土匪。
在东北这边只有叫“绺子”
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土匪窝,里面基本上没有家眷。
真有官军打来,他们转身就跑,也不会有什么拖累。
山寨就不一样了。
有些山寨就是地方乡绅或者大姓宗族,建在山上的村子只是为了依托山势抵御流寇、保护乡邻安全。
这类山寨更像防御堡垒,里面多为普通百姓,平时务农,战时作战,干的根本不是绿林道上的买卖。
还有一种山寨,是被地方豪强或者带着残兵的失意将领占据的山头,形成相对独立的割据势力。
他们可能对抗官府,也可能与其他势力争夺地盘,行为复杂,既有维护地方秩序的一面,也可能存在征收“过路费”
等类似土匪的行为,但本质是为了维持自身割据,而非单纯以抢劫为生。
但是,他们在官府的眼里同样是匪。
第三百零七章镇岳军啸山匪
当年的啸山匪,就应该是第二种。
所以,真正的土匪绺子,通常情况下跟山寨之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
抢山寨就等于是“砸红窑”
,往往付出惨重代价,还打不下山寨,所以干脆互不干涉,各走各路。
难怪当时的八大绺子,摸不清啸山匪的底细。
瞎子见我听明白了,就继续说道:“李守山在啸山匪出事之前,就是啸山寨外面开流水窑的线头子。
也就是《水浒传》里旱地忽律朱贵的角儿。”
《水浒传》里的旱地忽律朱贵,在水泊梁山外面开了一家酒馆,除了负责收集报,就是对各路好汉的迎来送往。
这可不是施耐庵凭空捏造的事情,在东北凡是上了规模的绺子里,都有这么一个人物,黑话叫“线头子”
,管着手下的“线子”
或者是“水线子”
。
水线子带回来的情报,都得先到线头子手里,才能传回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