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世,没人愿意做工人,智能化倒是很受欢迎。
这时候,大量老百姓没活干,也就没饭碗。
真是矛盾。
俗话说,眼怕手不怕。说话间,不知不觉,师傅已经摇出了一段针织品,董晓丹用手量量,估计差不多了,让师傅再摇一段,就可以拆下来,重新开始。
在全员的注视下,终于完成了董晓丹的要求。
“接下来怎么办?”师傅拿着拆下来的针织品,问董晓丹。
“接下来缝合。”董晓丹接过来,让他们把缝针给她。
董晓丹拿着缝了几针,问针织厂的师傅:“这缝合收口的方法你们应该很熟练吧?”
“那是,这是基本功,在我们针织厂,不管做哪个工种,基本都会缝合。”针织厂的师傅很骄傲地说。
“那这几天你先把基本功教会她们。”董晓丹说完,把顶上一圈压平,三下五除二缝合成一条线,然后抓住两个尖角往中间对合,又简单缝了几针固定,然后戴在头上:“好不好看?”
咦?怎么弄的?
怎么突然就变成帽子了。
董晓丹把刚刚的几针拆了,又快速缝了几针,一收拢,一顶小圆帽又完成了。
“你们看,这是另一种款式。”
说完又把刚刚那几针拆了,直接把圈圈一折两,套在脖子上:“这样就可以当围脖。”
“好神奇啊,这一段圈圈能变成好几样东西。”
“其实不神奇,你们只不过没敢大胆想,回去动动脑筋,开发开发思路,说不定还能有更多创意,我这只能算是抛砖引玉。”董晓丹随手拿出自己画的一个小图片,按在帽子上,“你们看,如果这边缝上一个彩色的小动物,会不会更可爱?”
“当然了。”
“那你们先努加工,几天后瞿厂长那边就会有图案送过来,到时候就是你们显身手的时候了,我希望一周内就有成品面世,你们的年货、针织厂的年终奖,就在你们手中,加油!”
“可是就这几台机器,我们这么多人呢。”有大嫂感慨说。
“所以啊,最好要安排三班倒,人歇机不歇。等回头我们有钱了,再多买几台机器,那时候就不需要倒三班了。”董晓丹给人出主意的同时,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纺织厂员工要三班倒的原因。
就是为了生产能力最大化啊。
“三班倒?”这些大嫂们都有孩子的,谁晚上不需要陪孩子?
“我只是建议,实在实施不了的话也就算了,只是机器太少,要是只上白班的话,估计很多人会没活干。”董晓丹想了想,“要不你们可以几个人合作,今天你帮她带一下孩子,明天她帮你带一下孩子,这样也可以多出一些产品。”
“这倒也是一个好办法。”包玉静点点头。
虽说这些大嫂们,男人不是军官就是军工厂的干部或技术人员,家家也不是少了她们收入就揭不开锅,但既然占用了针织厂的设备和老师傅,那就要像模像样,好好干点名堂出来。
再说,正如董晓丹所说,我们并不是一直要三班倒,而是在这非常时期才临时应急,过了年,大家还是可以轻松一下。
而且,等我们积累了资本以后,就可以买更多的机器了。
“愿意倒三班的,回头到我这登记一下。”包玉静说完,也不看大家,看看谁能主动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