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把这一个反应炉命名为大洋1号。
别看大洋1号的外观和资料上的一样,但内部不少硬件都经过了升级。
虽然体积小了,但理论上的性能要比原版强很多。
当然,实际如何还是要尝试过才知道。
“一切就位,可以开始运行。”工作人员发出提醒。
“开始吧。”刘醒发出最终指令。
【大洋1号可控核聚变测试开始】
【加注核燃料】
机械臂把两根分别装着液态氚和氚的金属棒插入到反应炉中心的缺口处。
那是纯度能够达到100%的纯氚和纯氚,大洋工业光是把这两样公布出去,就能引起全世界的核物理学家疯狂。
封闭层关闭,自动测试程序继续往下运行。
【开始生成超导强磁场】
装置这回没有明显变化,但如果有人在实验区域,就可以听到一种低沉的高频率声音。
【增加环境压力,10秒后开始点火】
“磁场强度正常。”
“压力已达到指标位置。”
“装置运行正常,未检测出材料疲劳。”
邻着的指挥中心房间,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汇报着每一项数据,完全看不出是第一次试验。
【倒数计时10,9。。。3,2,1,点火】
一根连接着反应炉的超长管道突然闪了一下,持续的时间比眨眼还要短。
未等众人反应过来,反应炉这边已经绽放出光芒。
【点火成功,燃料正在转变为等离子体】
【释放中子,开始聚变反应】
“中心等离子体温度十亿摄氏度。”
“九亿摄氏度。”
“八亿。”
。。。
虽然理论上中心离子体温度越高,核聚变反应越快。
但考虑到装置本身的承受能力,温度合适才能保持更长的时间。
而大夏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在蓝星上属于领先地位,采用了冷核聚变的方式,能够在相对低温下进行核聚变反应,因此持续的时间最久。
因为大洋工业能够提供更强的磁场,等离子体的温度正在快速地冷却着。
“广寒一号情况怎么样?”
广寒一号是新材料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它诞生于月壤之中。
“结构有变化,内壁温度2亿摄氏度,外壁温度1000万摄氏度。”
刘醒看了下反应炉中心的温度,此时已经降到了5亿摄氏度。
这种高温如果还能完全隔绝,这种材料就不是科学能解释的范畴了。
饶是这样,能够把温度降到二十分之一已经足够的恐怖。
虽然监控显示广寒一号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并没有出现破坏或者外部形变。
“已经运行超过100秒,聚变功率30兆瓦。”